“大人,此番从京都回来,还需禀明一事。”
金剑不自在地咳了两声,打断二人的氛围。
莫惜瞪一眼林四,转头看向金剑。
“大人应该早有消息,但属下奉上命还是提醒一句。京都贵族不满大人收缴田产久矣,只待大人回京,望大人早做准备。”
户部尚书挑眉,看向奉了上命的金剑。
“此事陛下促成,上应当会帮我吧。”
金剑没答话,倒是银剑开口:“那当然,陛下很看重大……啊!”
莫惜眼看着金剑抬脚踩在银剑脚背上。
替银剑疼得慌。
“谢过你家陛下了。”
莫惜转身离开,走向已经完成覆土的小云母亲。
“大人。”
莫惜看着她身旁堆积的竹竿陶罐,冲她点头示意。
户部尚书拿起一根竹竿,走到麦田尽头处。
由于没有新收糯稻杆,只能舍弃人形,以声驱鸟。
竹竿有九尺高,被莫惜抱在怀里倒显得娇小。
顶部在准备竹竿时便被劈成六瓣。
莫惜将竹竿深插进小云母亲挖好的洞中,再用土埋实。
她试着晃了几下竹竿,竹竿纹丝不动。
离远看,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倒和正迈方步走过来的林四一般高。
地上的破陶罐用烧红的铁锥凿出七个圆孔,以北斗之序排列。
再用七枚犬齿,按照“三前四后”的标准,以蛛网状麻线链接,用鱼胶粘在陶罐内壁。
陶罐倒悬,用麻线系在竹竿顶端竹篾上。
此时恰好东风吹过,陶罐晃动,却只听见不太强烈的碰撞声,宛若风声中夹着风铃声。
“鸟儿会怕这种声音吗?”
小云母亲看着竹竿,满脸不解。
反倒是刚站定的林四率先开口。
“嚯,超声波次声波啊,真是不得不佩服古人。”
“古人?”
莫惜偏头重复。
她倒是对超声波这种稀有名词反应不大——用林四的话怎么说来着?
免疫了。
但古人这个词她可不陌生。
林四战术后仰。
“啊,我意思这些东西不是古时传承下来的吗?”
面具男悉心求教。
可惜莫惜总觉着林四说这句话时离她很远。
户部尚书点头:“确是古人智慧。”
莫惜拿起另一根竹竿,向右前方迈了三十步,再次挖坑将竹竿埋入。
直到定更天,这种惊鸟铃才按“之”字形排满正片土地。
风一吹过蔚为壮观。
田家少闲月。
大部分人都习惯鸡鸣而起。
莫惜心里想着用林四送来的琉璃尝试建一个大概的温室。
听到鸡鸣声起,便迅速睁开清明的双眼,翻身下床。
按说她也算是带领了春耕,可系统一夜过去毫无动静。
果然是饭桶系统。
没办法,无法强求。
莫惜梳洗毕走进院中,却莫名觉得少了点东西。
她回头扫视一圈后院。
知道了。
屈景昭今天没早起练功。
莫惜皱着眉。
自她认识屈景昭起,无论前世还是今生,这人便没缺席过晨练。
反倒是林四,时长日上三竿才见到身影。
她略作思考,还是调转方向走到屈景昭房门口。
门外下人见她过来也满脸焦急行礼。
“大人,我们正要像您禀报。屈大人不见了,也没留下任何口信。”
莫惜眉心越蹙越深。
顺着下人打开的房门走进去。
东西还在,看起来是临时起意离开。
室内没有任何打斗痕迹。
昨日跟着屈景昭出去的官差只说屈侍郎突然便想自己走走,于是遣退了他们。
桌上床上也确实没有留给她的信。
户部尚书叹了口气。
他们这地方,穷的土匪马贼都不愿过来,屈景昭身上又揣着信号烟。
大概和前世一样,是自己想的,突然消失。
“东西给他收着吧,万一什么时候想通了回来呢。”
但莫惜依旧没理解这世是因为什么。
户部尚书走到那些堆肥坑旁,看着东方被云雾遮住的太阳。
地基昨日已派官差夜以继日挖好。
莫惜到时,几十名官差和志愿的百姓已在原地待命。
具体做法“教书先生”大概也传授七八。
三尺深坑中,莫惜一声令下,众人在其中铺上三层土——石灰、黏土和粗砂。
并在每层中间掺入糯米浆和碎陶片,意在防腐防潮。
四周立柱,是屈景昭前些日子带人砍的柏树。莫惜本意便是走前建一座温室,只是林四的琉璃锦上添花。
棚上横梁,以七榫八卯技法链接,形成十二尺长十二尺宽的框架。
顶撑设置伞骨状竹制副梁,起支撑琉璃瓦之用。
莫惜倒是钻进框架,研究起地龙供热。
在地下埋入陶管注水,连接灶台余热并不难理解,只是这连通器原理实在新奇,陶管够长便可在家中添水。
她在地下埋入拼拼凑凑的陶管,让人一路挖到公馆地下。
又在公馆处向管道中注水——如若能成,便可考虑在公馆设置专人负责供水烧灶台。
早有人在公馆烧好热水。
莫惜亲手添入,用慢慢走回温室之处。
官差在副梁上覆盖玻璃,连接处填充鱼鳔胶混合石灰。
整片琉璃呈斜坡状正对南方,最大限度吸收日光。
琉璃外侧覆盖上小云母亲等人坐在地上,用竹篾编织的网格状竹网。
按系统所言,这是缓解风压。
莫惜抬头看一眼顶部,叫官差在侧面将琉璃挖出两个孔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