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尼安深呼吸两下,才开口辩解:“我只是想凑上去看看。”
“这是邪佛,极易蛊惑众人,最好不要触碰,不让你会有危险。”艾斯特说。
其他人也反应过来,如果不是被那一巴掌惊醒,她们可能早就上手触碰了。
突然,不远处有东西猛地砸下,随即传来两男子的声音。
“这些佛像也忒重了。”一男子咒骂一声。
“哎,我记得那野佛是闭着眼的啊?怎么不仅有眼,还是宝石?”另一人说道。
“害!野佛怎么可能有宝石。想必是我们建造的,还镶嵌了宝石上去。”
“不然……?”
一阵敲打挖掘声传来。
“这宝石本就属于我们,现在也只是物归原主罢了。”
说完,两人离开此处。
等待脚步声远了,众人来到两人说话的地方。
有一座残缺的佛像倒在原地,不远处是一座野佛,眼睛的地方被挖掉,空洞的眼神直直看向艾斯特他们。
“继续上山吧,不出意外,山顶处就是梨花树的地方。”艾斯特说。
'众人继续前行。
衰败的叶子被踩下,发出阵阵响脆的声音。偶尔有山间野佛冒出,他们也不敢仔细看,小心避开目不斜视就往前走。
“佛像都这么诡异吗?为什么还要信仰啊?”芬尼安小声咕哝。
“他们信仰的不是神明,是他们自己。”艾斯特说。
“这些佛像,已经怨恨缠身,不能再拜了。”
地面依旧是腐败的叶子和混乱的枝条堆在一起,只是随着前进的路段,逐渐多了些许洁白的花瓣。
花瓣越来越多,随风飘散,似乎在引领他们。
他们终于来到山顶。
此时山顶处还无寺庙,只余一颗梨花树,树下有本蓝色笔记,封面粗糙不堪,写着《梨花村记》四字。
艾斯特拾起,翻开第一页。芬尼安凑过去,一点点念出来。
【旅途奔波,于梨花村歇息。梨花村内,少有男丁,多为妇女,不喜外人,只可停留一日,且限制颇多,疑点重重。】
【观音寺庙,竟无观音,唯祭台上存香烛痕迹。众人讥笑,不肯告知。】
【出庙,循东行五百里,众多梨花堆积,异而问之,梨花山也。不可上山。】
【七月十四日,欲观梨花树。】
【少时听闻佛像弃于湖泊深山,便成死佛,为佛祖所弃,众生所弃,身体残缺,怨气深重,万不可拜。】
【梨花山上,尽是死佛。】
【惶惶之际,寻得完整佛像,拜之,愿其护佑。】
【万鬼缠身,难以找寻方向。幸寻得梨花树,似已成灵,花瓣引领下山。】
【高烧不退,村民冷眼观之,不愿相助。有孩童劝花瓣可解重症,听言食之,终于痊愈。】
【欲离村庄之际,有村民窃窃私语。有湖在山后一片汪洋,长江带之,远及天际。因其不可毁坏,他们决定将观世音菩萨沉入湖中。】
【亵渎神灵,简直毫无敬畏之心!】
【终难以插足,只好离村,在外寻得能人道士,真相告知,不禁骇然。】
【双眼空洞,全眼大开,大笑邪笑者,为鬼佛。双眼有神,闭眼大笑者,为邪佛。眼睛留白,挂白泪痕者,一般为野佛。若以上特征均无,却在水中或大山中,身体残缺,一般为死佛,其长期被人丢弃,怨气深重,继续朝拜之人怨气缠身,严重甚至死亡。以上佛像,万不可拜!】
【死佛,因被遗弃而积聚怨气,拜祭死佛可能会将怨气转嫁于人,因此会带来伤害。鬼佛,拥有神奇的力量,能够实现祈求者的愿望,但代价巨大,普通人难以承受。】
【除此,眼睛完全张开,叫眼魔;笑得诡异,叫笑魔。这些已经不是佛了,佛的位置已经被妖怪代替,万不可拜!】*
【梨花村众人,罪孽深重,终陷入三恶道受难。若想破除障念,恢复清明,只有一计。】
【野佛佛祖大眼开,即可保天下。】
【写毕,欲合书,有梨花出现。】
“你们有听到什么声音吗?”秦忆柳突然问道。
悠远的、清脆的童声响起,似有似无。他们屏息凝神,才听清唱的是什么。
“佛祖半眼开,邪神跑不了。”
“佛祖大眼开,鬼佛在邪笑。”
“佛祖全眼闭,野佛难以保天下!”
“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
笑声缓缓消散,艾斯特将笔记还于树干下。
“我们还要去哪里吗?”秦忆柳问道。
“找到观音,也许就能离开此处了。”艾斯特说。
他们沿着熟悉的路径,来到后山,却没有找到熟悉的石窟。
观音在哪?
他们在一片荒芜中迷茫。
“他们决定将观世音菩萨沉入湖中。”辛西娅喃喃念道。
众人一惊,往下找寻,果然见到有一湖泊。
菩萨沉重,沉入湖底,水面本波澜不惊。
却在众人眼下,缓缓浮出水面,微笑着与他们相视。
“轰轰轰”
仿佛有一只隐形的大手将整座湖自底下捞起,漫天海浪扑洒而来,自山顶蔓延下去,倾洒在整座村庄中。
海浪之上,观世音菩萨端坐着,玉瓶倾倒,在水中起伏,早已不知是水进玉瓶,还是水出玉瓶。
信仰与职责。
愿望与代价。
因与果。
我死后,哪管海浪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