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师尊总是要强求 > 第8章 第 8 章

第8章 第 8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宋举人?宋家可有两位考生。

不待族长开口,贾氏上前一步追问道:“是哪位宋举人,宋承亭?还是宋承云?”

衙役惯来周全,忙说道:“自然是少年天才宋承云了!宋解元大喜,十四岁的解元在我俞楚国可是第一位,前途无限啊!给诸位贺喜了!”

宋承云?解元?

贾氏和二房一家都愣在原地,但族亲们可无暇顾及二房的情绪,赶紧把衙役请了进去,请他们留下用个便饭。

这边衙役不断说着讨喜的话,族人们也从善如流,瓜果不断,又把提前准备好的赏钱又添了大半,全数给了衙役。

-

对宋承云来说,中了解元只是开始,他熟记梁老夫子的教导,谦受益,满招损,毫无自得之心。

君子之为学也,将以成身而备天下国家之用也。这世上的读书人哪个不想出人头地,忠君体国。所以宋承云也难掩喜悦,他离他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但之后,一切都如平常一般,回到泸州休整了几日,参加一些不得不参加的宴席后,宋承云仍回到梁家书院进学。

梁老夫子教导宋承云多年,时常觉得惊奇。他从未遇到如此天资聪慧之人,不说他过目不忘的本事,年纪轻轻,未入世却对政事极有独到见解。

他闲笔的一篇《论时政疏》,他初见后可谓是头发发麻,心神震荡。于是,他把这篇疏文抄录了一本,寄给挚友共同拜读。

挚友对这篇《论时政疏》更是如获至宝般,感叹此人对当下时政有如此清晰的认识,有如此直达本质的目光。后来得知写出此文的人是他的学生,又年仅十四岁便高中解元,之后常常在信中询问此子。

梁老夫子年岁渐长,对教导宋承云已经开始力不从心了。

这日,梁老夫子收到京城的来信。

信中,挚友说愿意以梁老夫子终身所求一奇书,换他将学生割爱,询问梁老夫子意愿。

梁老夫子知道,割爱自然是戏言。挚友会出其言论,是他先表明自己教导这个学生有些有心无力。

且泸州县毕竟是个小地方,承云这样的学生,在这里是凤毛麟角。但京城里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人比比皆是。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他觉得宋承云该去京城看看。

再说,后年便是三年一次的春闱,他不遗余力地想为这蛟龙腾飞再借些东风。

于是,梁老夫子把宋承云叫来,前因后果说明之后,问他愿不愿提前进京,入金陵城最负盛名的清河书院,拜入王澜伯门下。

王澜伯何人?

——梁老夫子此生挚友,前帝师。任翰林学士之首,辅佐君王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桃李满天下,深得帝恩。

王澜伯在信中说,他如今虽年逾古稀,可身子骨还硬朗得很,若宋承云愿意,他便收他作为最后的入室弟子。

要知道清和书院,便是皇亲国戚也要凭真本事进去,能入书院,便代表着官途已经敞亮了一半。

更难得的是,王帝师这般诚意,才叫人动容。

只是宋承云听后,却没有梁夫子预想中的那般欣喜。

宋承云这般平静,反而将梁老夫子衬得不那么稳重,使得梁老夫子尴尬地抚了抚蓄了几十年的白须。

不过,他对这个得意门生也算了解。虽为人冷淡些,可胸有沟壑,应能明白此时上京的不易与好处,除非……

于是,梁老夫子问道:“伯卿可是有什么难处?”

宋承云从座上起身,拱手做了个揖:“伯卿多谢夫子好意和王帝师的赏识。只是家母缠绵病榻,家中只有一年幼妹妹在照顾,若伯卿此时入京,恐妹妹不能周全。届时伯卿心系家中,无法专注进学,恐让您二老失望。”

宋承云并不是推脱,白氏冬日里受了寒,加上肺疾多年,这次风寒之后,一直卧床不见好转。至今,已有数月了。

自白氏缠绵病榻后,宋承云每隔两三日就回一趟宅子。只是白氏每见到他回来,反而更加忧心忡忡,唯恐自己耽误他的学业。宋承云无奈之下,只好吩咐松毫回家中帮忙,每日将母亲的情况告知于他。

好在有怀夕日日守在白氏身边,侍候汤药,陪白氏说话,把家里料理得井井有条,让宋承云放心了不少。

梁老夫子听完宋承云一番解释后,倒也没有再说什么,只是让他再仔细想想。

人间至德忠和孝,孝道乃人立身之本,原本梁老夫子还想着,伯卿入京,若放心不下家中亲人,可带家人一同前去。可如今他母亲经不得腾挪,此事,也只好先作罢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