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紧锣密鼓地开始写工作记录,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
果不其然,在下午大家即将下班的时候,青山报社破例一天发了两篇新闻。
古永祥出去买了第二份报纸回来,将报纸放在桌上。
“果然,第二篇报纸点名道姓,把小辞的名字刊登了出来。”
纪玲玲看了一眼时钟:“不到八个小时,还是下班的点。就算我们看到了新闻去准备澄清稿,纸厂那边也来不及印刷。”
“是啊,青山报社就是想让我们知道有这个亏,也要让为我们吃下这个闷亏。”季岳愤愤不平。
宋辞拿起报纸,粗略看了一下里面的内容。
【昔日婚约背后的秘密:求实报社知名记者宋辞的崛起之路存疑?】
这个标题起的倒是有几分她原来的那个时代的味道。
她顺着报纸内容往下看。
“宋辞和杨智文,曾在汴河村许下了相伴一生的诺言。然而,随着宋辞通过求实报社在青山镇声名鹊起,一切都变了。”
言语间充满了惋惜与指责,还在下面附上了两人多年前的合照。
合照里宋辞笑得害羞,身体却不自觉地歪向杨智文。
而杨智文站得笔挺,朝着镜头露出一抹得体的微笑。
两个人都格外的青涩,但从眉眼中不难认出是谁。
这张照片宋辞在她的房间里见过,是原主在杨智文考上大学时,和杨智文拍的一张合照,她也有一张,被原主好好地夹在了日记里。
原来这个照片杨智文也有一份啊。
宋辞并未多想,她接着往下看。
“就在宋辞崭露头角之时,多篇报道接连问世,可这些报道与杨智文此前撰写的未曾发布的初稿都惊人相似。稍加对比,便能发现诸多雷同之处。这到底是巧合,还是刻意而为之的剽窃?”
紧接着下面就放上了她曾经刊登的几篇被爆卖的代表作,旁边放上了杨智文所谓的“初稿”。
逐段与“初稿”对比,乍一看还倒有几分道理。
可懂行的一看便知,所谓的相似其实都是胡扯。
但已经足以糊弄那些不懂行的大部分人了。
最后,他们也并没有下定论,说她抄袭了杨智文,反而是让镇民们去自己猜。
这个宋辞就不得不佩服对方了。
人最相信的东西,莫过于自己推测出来的结果。
不管结果是对是错,它都会获得推测者本人最大的信任。
纪玲玲和季岳也依次接过报纸来看,看完后他们都得到了和古永祥一样的结论。
这一战比想象中的要难打一点。
“不过也是有能够翻盘的机会的。”季岳点了点青山报社列举出来的代表作。
“我记得这里面有几篇报道是我和小辞去跑的采访,录音记录我还留着,明天我去约一家广播,选镇民们都在听收音机的点播出来应该能澄清不少。”
古永祥点头:“现在除了工作记录外,这个真的是唯一一个能够减少伤害的方法了。”
他抬头看了眼钟,距离平时的下班时间已经过去了快半个多小时了,拍拍手吸引众人的注意:“反正青山报社的报纸也出来,我们的工作记录一时半会儿也赶不出来,先下班吧。”
话音刚落,他们就听到着急忙慌的自行车声音。
循声望去,是苏然匆匆忙忙地骑自行车过来,匆忙间撞上了半开的铁门。
苏然满心焦急,手里紧紧地攥着刚刚在路上从报童手里买的报纸。
他们纸厂一向下班比报社早,他今天跟往常一样,下班后无视掉谢元昊的调侃,骑着车往报社赶。
结果在路上听到了报童喊着“求实宋辞的真面目,大家快来看看啊!”
虽不懂发生了什么,但他知道这是在污蔑宋辞,便花了钱把报童手上所有的报纸都买了下来。
看完报纸上所写的内容后,他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了宋辞疲惫无助的模样。
他顾不上刺骨的寒风,跨上车座,双脚用力一蹬,自行车如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
一路上,冷风如刀子般割着苏然的脸,他却浑然不觉。
每当他经过报童和报刊亭,都会把相关的报纸都买下来。
他知道他这样做治标不治本,但这却是他现在唯一能做的。
这一停一买,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了。
等他赶到报社时已经比平时要晚上半个小时了。
自行车因撞到铁门而摇摇晃晃地保持不了平衡,苏然干脆从自行车上跳下来,把自行车丢到一边,步履匆匆地往办公室里走。
“小辞!”
却在进办公室的那一刻停下了,他不知道宋辞是否已经知道了。
如果不知道的话,他就先瞒下来。
苏然平复着剧烈的心跳,将手中紧攥的报纸背到身后,小心翼翼地看向宋辞。
“阿然?你怎么满头大汗的?”明明天气已经转凉,可苏然的额头和鼻尖却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汗珠,向来整齐的衣领此刻歪七扭八的。
见宋辞面色一如往常,他暗暗松了一口气。
随之而来的便是疑惑,他已经晚到了快半个小时,怎么大家都还没有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