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认识海风的时候,我就觉得他很胆小的人,而且不具备战略性的眼光。
他喜欢关注细枝末节,例如招聘他一份外包的工作,因为进门时候没有很顺利,他就会记得并且介意,因为刚到就拉他开会,他就觉得过于仓促。
并且因为外包的身份,他第二天就没有去上班了,结果去了一个很烂的公司,3个月被公司辞退了,为此导致半年失业在家。
就是一个人生的选择,从此他和很多优秀的人失之交臂。
但是回想起来,他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从此人生再也没有那个机会了,幸好的是,后来还是找到了一个相对不错的工作岗位踏踏实实地平稳工作了几年。
所以他一直都是那样思考的,他会在意细枝末节,从而不能从更高维度去思考和看待事情。所以人生几个关键决策,都容易丢了西瓜捡芝麻,顾此失彼,从而失去很多非常好的机会和做对的决策而让自己的人生过得越来越好。
那是一个人认知的局限。
不管多好的东西,他的认知导致他把握不住,那就怎么样都把握不住的。
而好的机会和好的人,本身是很少的,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
是要等很多年之后,回望反省时候,才会发现,走错了一段路,自己的人生也就再也没有机会挽回了。
只能在已经抵达的不上不下的半路上,半山腰上,继续茫然而匍匐向前。
怨不得任何人。
路自己走。
苦自己受。
别人怎么劝都没有用,
只能自救。
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的课题,这题只能自己解。
我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电视剧,这个电视剧编剧真的非常厉害,值得每一个做编剧的人都顶礼膜拜一下,人物成长也好,多人物角色的群像塑造也好,都非常非常棒,风趣可爱的情节,家国大义的情节,爽剧解恨的剧情,宿命般的人物结局,都非常非常棒。
有一段是,男二,犯了糊涂,要做违逆圣上的事,他的父母看在眼里,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要去做错事,被人当枪使,马上就要无疑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一直有敏感政治神经并且聪慧过人的母亲看到了终局,恐惧万分,想着如何规劝儿子,但男二的父亲说了一段话。
这段话很简单,却非常精辟,非常在理,值得深思,我也想给大家分享。
再一次感受一段话就可见编剧的水平。
他说:
有许多的经验,许多的教训,你就是仔仔细细地说给孩子们听了,他们就算孝顺,一字一句都背了下来,他们也还是不一定能弄明白。终究是要让他们自己走出去,闯出去,摔了跟头,尝到了甜头,夜半坐下来,静思,所得所失,回想起今天的话,他们才会明白呀。让他去吧。
那是每个人人生的课题,总是要自己解。有的人早年就遭遇挫折和磨难,所以磨练了心性,这题就解得早,有的人天生聪慧,有更强的领悟能力,就解得好,有的人固执己见,顽固不化,解不开这道题。就会像被划了圈的蚂蚁,在一个怪圈里面走不出来,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最后仍然双手空空。
老话说,性格决定命运。
马老师拆解过这段话,他说性决定命,格决定运。心性如何,性情如何,胸怀如何,决定命好不好,格局多大决定运好不好。
而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决定了他的人生成就和高度。
当我们的年纪变得越来越大,我们就会越发感慨。真的有太多人在那个怪圈里面出不来,那人往错误的方向冲,几头牛都拉不回来,如何劝导告诫都没有用,哪怕自己已经摔倒过一次又一次,仍然不改变自己的动作,就像被施了魔咒一般,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转变思想。
我直接这样描述,没有直观的感觉,如果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懂了。
例如,我明明知道海风的认知有限,他看不到我的好,我知道他目光短浅,我知道他没有足够的智慧和格局去看到我的独特之处,我知道他没有足够明辨是非的判断力,我仍然不顾一次地向他奔赴,所以每一次都撞得很痛。
我问他能不能给彼此一个机会,我表达我想两个人好好相处,他都没有明确的回应。他如果不喜欢我,可以清晰认真的回应说我们确实不合适,我想要的不是你。但是他选择的沉默,但是最后的时候,他会说,我早说过不喜欢你,我早说过不和你谈对象。就这样把所有的问题和责任都推到我的身上,他一点都没有错。
这是明显的没有担当。
他惧怕哪怕一点一点的担责,出现问题的时候,他想的不是如何处理面对,他第一件想到的事是逃脱自己。
他不喜欢认错,他永远都会觉得错的人是别人,他永远有一万个理由说别人不好,并不正视自己的问题,所以他很少主动道歉。
当别人质问他时候,他只会觉得厌烦,只会用最懦弱的方式,拉黑来解决问题。这是他一惯的方式,天生如此。他没有勇气去直视致自己的问题,并且面对自己伤害过的人。
而我之前的认知是,他会是一个好丈夫,会是一个好爸爸。实际并不是,他如果是的话,就不会造成现在的局面。人生的前三分之一并没有怎么过好的自己的一生,以这样的基础,人生剩下的三分之二大概率也是芸芸众生而已,因为不会有人愿意跟这样的领导,所以他一辈子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出息。
这些都是事实,为什么我都看不到呢?
他复读了一年,仍然没有考上大学,而我是重点大学毕业的。
他从没有在真正意义的成功公司工作过,而我进入的是中国互联网top级别的公司。
他这么多年工作的存款金额,还没有我半年股票投资的收益金额高。
他的总收入,如果加上年终奖,大概只有我的一半。
他没有出过国,而我去过世界上13个国家。
我名下有固定资产,家里的土地也比他多。
我们平时接触的人,吃饭聊天的朋友,现实地说,身价水平,社会地位差别很大,他身边朋友的学历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和懂得广结善缘的我来说,客观的说差别还是有的。我刚开始进入创业公司的身边小伙伴很多都是牛津剑桥,海归,我进入大公司接触的都是经验丰富,收入稳定比较有成就的人,我的同事,都是比较优秀的,他一直都在很一般很一般的环境,所以结识的人多数都是同水平的。
如果整体对比下来,我们并不门当户对的。
客观地说,我和他在一起的话,我是低嫁。
但我从没有说过这些,我在他面前也从没有秀过优越感,我从没说过什么。我以为他能够领悟到这些,我不想伤害他的自尊心,我仍然愿意选择相信他的人品和品性。我选择看到他好的一面,我仍然认可他的优点,即使我多么清楚他的缺点。
而事实是,他只看到我最不好的那一点,然后以此评价我。
而看不到我所有其他的好。
而我带着这样清晰的认知,仍然选择委屈求全,仍然主动找他,导致他更加肆无忌惮的伤害我。
只有自己一次又一次痛过,只有一遍又一遍看到他的真实面目,我才能警醒,这是多么不好的选择。
嫁给他,我并不会幸福,会拖垮我的人生。
因为他没有能力爱我,他没有能力给我想要的生活,他会用自己狭隘的认知批评我,而不是鼓励我夸奖我,他永远最后会把责任归到我的头上,他永远都没有错。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明明知道的,为什么还要傻乎乎地去自讨苦吃呢?
这是我人生要解的题目,我必须要离开错的人,才能和对的人相逢,我为何要在错的人身上浪费时间,他什么都给与不了我,他只会一次又一次让我失望,让我伤心。
最后没有结果的。
他还是不会选择和我在一起。我明明已经预感了,我明明猜到这个回答了。
但是我还是撞了上去。
他何曾心疼过我呢?一次都没有过。
我就是陷入怪圈无法自拔的活生生的案例。
这题只能我自己解,而我现在终于认清了现实,他永远不会和我在一起,我未来的老公不会是他。我会有一个真正懂得欣赏我,懂得赞扬我,看到我所有的缺点和优点,但仍然选择给我温暖怀抱的人,心疼我珍惜我,会看到我的好,知道我的宝贵。
就像生命给的启示一般。
在他说不要我的那天,我的股票收益创新高,收益金额完全可以让我买得起一辆顶配版的MODEL Y。
我要买豪车了,就算宝马奔驰也可以买,而他仍然继续相亲,继续让同事朋友介绍对象,然后有姑娘对他感兴趣,稍微想和他多接触聊天,他就会觉得别人有强迫症。从不觉得是自己能量太弱,自己不具备表达自己诉求和希望的能力,只觉得别人都有问题,他永远是受害者,别人和他好好沟通,他自己逃避,他好觉得是别人无法沟通。
这是他要解的问题,他永远不知道如何去爱自己。
爱自己最重要的是,允许别人爱自己。他并不会。在他的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可能是自己小时候环境影响的,大多数回避型依恋的人都是如此,面对对别人热切的爱,只有恐惧。
回避型依恋人格是一种常见的人格类型,他们可能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爱护,或者在恋爱关系中曾经遭受过伤害,从而形成了这种依恋风格。他们常常混淆自我依靠和真正独立,对亲密关系有着非常强烈的融合焦虑。
回避型依恋人格容易对现实的伴侣不满,他们可能会经常抱怨对方不够理解自己、不够关心自己,或者认为对方的要求过于苛刻。这种不满情绪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恋爱关系中感到不满足,从而寻求外部的关注和安慰。过度的完美主义,会把内心深处的不完美投射给伴侣,因此夸大了伴侣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更加难以进入亲密关系。
回避型依恋人格容易出轨,这是因为他们在恋爱关系中往往缺乏自我控制和约束。当他们遇到新的异性时,可能会迅速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吸引力,从而陷入新的恋爱关系。此外,他们也可能因为对现实伴侣的不满而寻求新的感情寄托。
我很早就发现海风是一个典型的回避型依恋人格。但是我没有和他详细说过,我知道他不懂得正视自己的问题,一定会觉得我说的不对。
但是我太了解了他,所有回避型依恋人格的特征他都有。
我其实能够理解他。
我能想象到,在一个母亲有些强势,父亲性格温和,而且有两个姐姐的五口之家里,小小的海风,是这个家里最小的孩子,他其实对这个世界有敏锐的感知和灵性,他可能尝试表达过自己的诉求,但是很容易就被忽视,那个小男孩可能很想要某个东西,但是被大人们和姐姐们轻易就反驳了,他每一次的索取和要求,都没有被很好的重视和反馈。
因为家里的孩子太多了,父母无法照顾到每个人,而姐姐们年龄和自己差不多,女生更加会哭闹。
所以他习惯了自己的诉求不被满足,所以他不断不断压抑自己,不断不断控制自己。久而久之,他就不再表达了。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几乎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对人的要求,他想要和不想要别人对他做的事,他不懂得直接表达沟通,他只会用自己的方式逃避,或者生硬地回应表达,希望别人能够理解。
“请你不要这样说,这样给我的感觉很不好。
我现在想要干嘛干嘛,我不想要干嘛干嘛。
我不喜欢你这样,我希望你可以这样。”
类似这种清晰的表达诉求的话,他从没说过。
他的需求从不直接说,因为小时候他表达需求的时候,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反馈。所以他丧失这种和人相处,表达自己真实诉求的能力。
我小时候,我家只有一个孩子,我妈妈视我如命,还有奶奶照看,他们都说奶奶的驼背是因为我懒惰不想走路,都是奶奶背着我。童年的时候,家里富裕而且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我永远有最好看的衣服和最新的鞋子。我想要什么我就去要,妈妈都会尽最大可能满足我。
所以我习惯性的方式是,我想要什么什么,我从不去在意这会不会为难别人,会不会尴尬,别人的心情或者想法。只是单纯的我想要,我就会去伸手要。如果得不到,我就作闹,我就哭喊,我就故意让大人们听到,他们就会过来抱我哄我安慰我满足我。
但是海风不会。
我看过很多回避型依恋的帖子,和他本人都非常贴切。
别人都劝导,如果遇到一个回避型依恋的人,最好的选择是离开。因为爱他们的代价太大了。
但是我没有离开,我勇敢的选择去接受他就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