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两人只办一个民营小报,门槛不高。晖华找了几个场地,两人合计,选了离学校较近的一间两层小公寓,就在江边南兴路上。楼下放印刷机,楼上写字办公,报刊名为《沿江商报》。
他们找了两名同学帮忙做事,一个负责编稿,一个负责排版印刷,晖华负责与学校老师对接、校对、审阅、定稿,肖竹勋负责拉广告、推销报纸,《沿江商报》就这样办起来了。
《沿江商报》为四开小报。各版面内容大致是:第一版为“时事要闻”并囊括“本市新闻”;第二版“本报专电”既“社论”或者国际时事要闻;第三版有译林和“女性缩辑”;第四版是“各属新闻”或广告。
负责编稿的同学,其实以前见过一面,他原来是一起送裴秀去医院的那位男生。晖华记得他找上门来毛遂自荐:“学姐,我是林方洲,这是我自己写的一些文章你可以看看,再考虑要不要用我。一直以来我就很想从事新闻工作,如果能和你们共事,我荣幸至极。”
晖华之后看了他的文章,行文观点明确,文字舒展自如,确实有文采,晖华立马把他招到报社来当编辑。
商业报纸中,学术研究的内容占比很大,具有一定专业性,《沿江商报》刚开始无人问津,这是他们意料之中的事情。不过劣势也能转变为优势,他们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专业内容,寓教于乐,雅俗共赏,再加上报刊内容也做了细分,不单单光是学术,生活、艺术、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很丰富,排版上更是新颖大胆,很受普通市民和一般商家喜欢,广告投放量也逐月增多,到后来日均销量三千多份,在报刊市场已经算小有斩获。
一天早上,晖华整理好资料准备去学校与杜老师讨论《论物价波动及其对策》的议题。因为出门时间较早,报社离学校也不远,她打算慢慢走过去。
走到江边,一个八九岁的报童从她身旁跑过,晖华定睛一瞧,他手上捧着的竟然是自家报纸。报童手上揣着薄薄一摞报纸,看来今天卖出去不少。走到南兴路与上河巷交叉口,有两个十多岁的女孩子坐在家门前读报。晖华好奇地走过去站了一会,她俩竟也在读《沿江商报》。她们坐在屋前平摊开报纸,在第四版“女性缩辑”版面上指指点点。
“你看她这个发型,明天我也想去烫个这样的。”
“眀珍发廊做得出这个效果吗?”
“我把报纸拿去给他们看,他们照着做还做不出来吗?”
“也是,等会把报纸收好别丢了,明天记得叫我一起。”
“好。”
晖华看着那两个爱美的女孩,心里一乐,现在报纸上出现关于女性的时尚内容都是很新奇的尝试,看来做对了。她继续轻快地往学校走。
来到学校,杜老师已经等在办公室了。杜老师前年从著名的大学毕业来学校任教,教授近代欧洲经济史。
“有什么喜事吗?这么高兴?”杜老师问。
“惭愧,路上遇到两个看我们报纸的女生,她们好像很喜欢。”
“你们报纸既有时事又有民生,内容非常丰富,我自己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