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道主义,政府把厂里机器卖掉后得到的收入留下了一部分,专门给退休职工发工资。
所以章外婆每个月还能领到一百八十块钱的退休工资。章斌现在在市十七中当老师,每月四百多。吴晴芳下岗了,做小生意的收入勉强能养活她自己。
一家四口要吃喝,章宸要上学,现在物价又飞涨。一家人省吃俭用,一个月能存下一百块钱,都是老太太十分会持家的结果了。
而且这工资是这几年才涨上去的。以前就几十、百来块钱的工资,根本存不了钱。
她手上二千多存款,都是从牙缝里省出来的。
叶家的房子只有九十多平米,都要七八千。钱家的一百三十平米,那不是要更多钱?
她赶紧问:“你刚才说这平房不在房改之列,又是什么意思?”
“这种带院子的平房,占的土地面积多,却住不了几个人,不符合城市规划,国家不打算卖给私人。”
叶嘉宜知道老太太关注的重点是什么,继续道:“如果国家或厂子不改变这块地的用途,这房子不拆,外婆就可以继续住着,但每月要交租金,租金也不会太贵,一个月二三十元差不多了。如果国家或厂子要拆这房,您就得搬走。”
章外婆脸色一下子变白了。
搬走,搬哪儿去?
章斌之前因章敏生了叶嘉宜却还住在集体宿舍里,特别不方便,就把自己的分房资格加到了叶东盛和章敏头上,表示自己不参与纺织厂的分房。
纺织厂九五年倒闭,他才被分流到了市十七中。这三年里十七中没建新房,他自然没分到房子。
这年头家家户户都挤着住,想租房都没地儿租去。市里厂里一旦要用这块地,难道他们一家子老小睡大桥底去?
叶嘉宜虽不知道外婆手里有多少钱,却想也能想到。
但这事章家得自己先想办法解决,到最后没法子了她再借点。大包大揽于她无益,也不是亲戚的相处之道。
她道:“钱大妈想换房,估计是不知道房改的事情。这事不能瞒,也瞒不住。您把这些事跟她说一下吧。如果她愿意换,您就跟她签个协议。别现在住了平房,房改时她又要买楼房,白让咱们搬一次家,也平白让您生一场气。”
“可换了我们也买不起房啊。”章外婆叹气。
她说这话也不是暗示女儿和外孙女什么。
老人家脊梁骨硬着呢。
当初吴晴芳下岗,叶东盛就主动跟章敏提过,让吴晴芳到东盛服装厂做事。
他知道,吴晴芳是个踏实勤快的人,他厂里需要这样的人。更何况是自家亲戚,能得一份人情,获得好名声。
但章外婆没让儿媳妇去。
叶东盛办个服装厂就抖起来了,叶老太又是个难缠不讲理的人。叶东盛安排吴晴芳去,叶老太肯定要让叶东盛把她两个儿子外加几个孙子一起安排进厂里去。
随着叶东盛的事业越做越大,章敏在叶家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
没有利益牵扯,章家还能给章敏撑腰,叶老太过份了章外婆可以去骂她一通。
可如果吴晴芳捧了叶东盛的饭碗,章外婆这个丈母娘和章斌这个内弟,在叶东盛面前就硬气不起来了。
好在吴晴芳是个好的,也支持老太太的做法。否则老太太这做法肯定落埋怨。
“房改的政策才出来,要实施还得等一阵,更何况咱们厂情况复杂,不是直接逼大家交钱就能解决的。您现在攒攒钱,到时候再四处借点,咬着牙把房子买下,以后住着就踏实了。”叶嘉宜道。
担心老太太糊涂,她又叮嘱:“几万块钱的房子只需要几千就能买下,这种好事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现在工资年年涨,几千块钱看着多,再过两年可能就不算什么了。不信您想想九零年多少钱一个月工资,现在又多少钱。”
章外婆一想还真是。
她是九一年退休的,工资不好比较。儿子的工资涨幅她却清楚。
章斌九零年每月一百五十元,现在已经涨到了四百八十七元。八年的时间涨了三倍,涨幅不可谓不大。
这么一想,她就没刚才那么绝望了。
不过……
她摆摆手:“这道理咱们明白,钱家也能明白。这房子他们应该是不会换了。算了,不想了,车到山前必有路吧。”
她问叶嘉宜:“今天你不用上班?怎么跟你妈过来了?”
叶嘉宜叹了一口气,看向章敏。
章敏就把叶老太叫媒婆给叶嘉宜介绍对象的事说了。
章外婆站起来,撸了袖子就想往外冲:“我去骂骂那死老太婆。”
章敏赶紧拉住她:“妈,算了。您去跟她吵,倒气坏了你自己。”
章外婆扯下她的手:“你放开。你们都是晚辈,东盛现在又是个厂长,要脸面。如果你们跟他妈吵,伤感情不说,外人也会偏向他说话。现在能治那老太婆的只有我。我要不帮你们撑腰,那老太婆会更过份,东盛也不会把你们当回事。你让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