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后第三天,攀岩比赛开始。
攀岩赛程共7天,从周一到周日。
周一:女子两项全能预赛;女子速度赛预赛。
周二:男子两项全能预赛;男子速度赛预赛。
周三:女子两项全能半决赛;女子速度赛八分之一决赛、四分之一决赛。
周四:男子两项全能半决赛;男子速度赛八分之一决赛、四分之一决赛。
周五:女子速度赛半决赛、决赛;男子速度赛半决赛、决赛。
周六:女子两项全能决赛。
周日:男子两项全能决赛。
第一天,国家攀岩队女子选手四人全部晋级。
飞羽和许知澜在进入半决赛的20名选手中排名分别在12和8,飞羽稍微落后,而半决赛是按照成绩20进8。
当天晚上,攀岩队女子组在潘指导的房间开总结会,每个女选手的专属教练、队医、陆领队都到齐,房间里挤得没有落脚之处。
潘指导这次没有挑刺,倒是一反常态的用上了温和的语气。
“到了今天,也没有必要再评论大家的表现了,你们每个人都在尽力,也都把训练中的要点用在了比赛上。今晚咱们在这儿呢,也不做什么总结或者动员,大家就随便聊聊,聊自己比赛的感受感想,奥运比赛和之前的比赛有哪些不同,有什么困惑、不满、想法都可以说出来。”
四名选手相互看了看,飞羽和许知澜先开口:“感觉裁判似乎更严格,而且反应有点慢?”
飞羽说的是攀石比赛上的感受。她今天有一条平衡线完攀,在TOP点上合手之后,余光内裁判并没有立刻给出判定完攀的手势,反而还在盯着她看。
她困惑,明明观众们都开始鼓掌,自己差一点就要跳下来庆祝了。幸好飞羽及时刹车,扭头看了眼自己在TOP点上的手。这个结束点是靠对抗,她在TOP点的一侧侧身,两只胳膊共同伸向岩点,所以视线上右手确实被左手挡了一点。
但所有人都能看出来如此稳定的状态肯定合手了。可裁判就是等飞羽重新调整手,把右手更露出来一点,才给了她完攀手势。
听到这里,小潘教练赶紧接话:“我也注意到了,不只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今天攀石的裁判确实更死板一些。你遇到的是TOP点的情况,还有几个选手在动态线起步点因为时间太短被裁判要求重新起步。这还是挺容易影响选手状态的。”
陆风铭跟着说:“我问过iFSC的人,这次奥组委给他们的要求是严格遵守规则,一点灵活度都不给,应该是有电视转播的压力,还有为了便于向不了解攀岩的人解释攀岩比赛规则。”
“电视转播压力?”
陆风铭打开平板,给大家看白天比赛的电视转播回放。
画面上除了岩壁和运动员之外,在上下左右四个方位都有不同的额外内容。
左上角是奥运五环标志和本届奥运会logo,右上角是留给各家转播方的logo位。
左下角是赛事项目实时信息,包括当前运动员个人信息、当前排名等。右下角则是倒计时牌。
这还不算完,在画面左边还增加了2D的线路图,并实时反映出选手此刻到达线路上的哪个位置。
这还只是攀石赛的转播画面。陆风铭换到了难度赛,画面左边除了2D线路图和选手实时位置外,还增加了前三名选手的位置标识点。
也就是说,做为观众,在看选手攀爬的同时,可以直观的看到选手爬到了线路的哪一段,离超越第三名、第二名和第一名还差多远。
“这也太夸张了吧。”速度赛选手孙丽咂舌。
陆风铭笑笑,暂时不打算告诉孙丽速度赛的转播画面更夸张。
速度赛从双赛道换成四赛道,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运动员从两次机会变为一次机会。
以前双赛道的时候,分为相邻的A、B两道,每个运动员要在A、B两道都比过之后取更高成绩。这是为了避免两条赛道的硬件条件有微妙差异,所以通过交替攀爬来抵消赛道上细微差别对接过产生的影响。
没错,虽然全世界的速度道遵循一样的标准、规格、制式,都从同样的几家国际攀联认证过的速度道岩点供应商采购,但在以前,就算是同一家供应商制作出来的岩点,也很难做到每个岩点的手感一模一样。
这和岩点的制造工艺有关。早年的商业和比赛用岩点采用模具浇注的工艺制作,制作当天车间内的温度、湿度、手工浇入的材料是否多一毫升少一毫升,都会影响岩点最终成型时的厚度、硬度、表面颗粒度和柔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