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全能两项的预赛选手有46人,将从中决出16人进入决赛,决赛成绩排名前5的选手均获得奥运参赛资格。男子组也是同样的人数与名额安排。
因为人数众多,为了避免比赛时间过长观众产生疲劳,组委会特意安排了大循环方式来进行攀石的预赛。
所谓大循环,就是所有运动员排好出场编号后,男子1号和女子1号共同出场爬各自组别的第一条道,第一条TOP后或时间结束后,两人休息5分钟。与此同时男子2号和女子2号出场爬各自第一条道。而前面的男1和女1在休息时间结束后直接开始第二条道的攀爬。以此类推。
每当有一名选手结束攀爬开始休息,就立刻上一名新的选手开始爬前面的道,确保时间尽量被填满。
这种赛制往好了说是节约时间,并且对观众来说赛场上永远的人在攀爬。很多观众都是一边在场下自由穿梭聊天吃吃喝喝,不时看向岩壁上运动员的表现。仿佛是来参加一场派对,而选手的存在只是给他们助兴的。
但运动员并不反感这种氛围,因为他们也觉得很轻松。没有尴尬的安静冷场或集中在自己身上的加油助威,他们可以毫无负担的专注挑战线路。
唯一对运动员不友好的是,因为自己从一条线下来后立刻有其他选手补上,所以有种被人在身后拿鞭子抽的感觉。
还有一点,因为赛场上同时太多人爬,赛事直播必定要做取舍,除非是观众爱看的大明星,否则很少有人得到了摄像机的全程直播。
陆风铭就只看到了飞羽爬第一条道的完整直播,第二条和第三条他只能看个远景和偶尔的近景特写。
第一条是一条动态协调线,乍看不难,主要的几个岩点似乎也都又大又好抓。
但飞羽之前的人都没有完攀。
陆风铭不时要回房间看父亲的状况,所以在飞羽出场前他只是粗略的看着手机里的直播,并不能准确看出这条线的难点在哪里。
但他直觉难点在于这些看似简单的岩点都是迷惑项。
看着能双手双脚大动态过去的点,若真是这样跳去了下面的点,反而会因为岩点位置太歪身体失去平衡。
看着能用挂脚来卡住的大坑,实际真挂上了脚反而会无法伸手够到远处。
看着最后要靠大动态来同时双手拍TOP点和TOP旁边的点,实际大部分人拍后都撑不到半秒就脱手。
飞羽会怎么处理呢?
她在第一个迷惑项就没有被干扰,没有用大动态,甚至连初始的对抗都放弃,直接只用一只右手握住岩点、一只左脚踩住下方造型。她右脚向身后摆动蓄力,只一次发力就几乎是贴着岩壁一步到位,从后向前摆动的右脚稳稳踩住新的脚点,右手毫不费力握住手点固定住了身体。
观众的惊呼声响起。
这种看似云淡风轻的处理方式,背后是惊人的指力和重心控制。
然后在其他人或挂脚或锁膝纠结半天的一处双开门造型点,她又异想天开的直接移动到整组造型右侧,靠左脚蹬和右手搂的对抗轻松够到下一个手点。
只剩最后两个点,但她选择了动态发力去拍。
很遗憾,她在这里滑落。
后面又尝试了三次,在最后这一步最终没有成功。这条线她只得10分。
5分钟休息后,她开始第二条平衡线。镜头里几乎没有给她近景,陆风铭在屏幕上只能看到她的背影。
单从背影看,她似乎胸有成竹,但表现却不尽人意。
这条平衡线岩壁向内微微倾斜5度,一共七个点,包括四个玫红色点和三个绿色点,都是又大又光滑且没有凹槽的造型,在其中一个Zone点和最后的TOP点都加上了不到半个指头大小的辅助点。
飞羽三点起步后,依靠不错的臂长轻松够到了玫红色手一个点,两脚在两个绿色造型上站稳。此时她的两手拍在两个呈90度略靠近的一大一小月牙造型上,接下来只需要把两只脚固定在这两个月牙造型,再站直身子去够侧上方的TOP点即可。
但她和前面几个选手一样,在这里状况百出。
她尝试了各种固定两脚的排列组合,左脚挂、左脚蹭、左脚扣、右脚踩、右脚侧方蹬、右脚反方向蹬,但都不能固定好双脚后让身体在岩壁上站立起来。
陆风铭看的有些焦急,不由说出口:“别松左手!别用动态!”
但飞羽尝试了两次,都是直接动态两只手拍过去,然后不出意外的跌落。
观众视角和运动员视角下的线路解题方法很难相同。
一方面,观众身处远距离,只能看到平面布局和选手位置,却看不清岩点的形状、纹理、凸起角度等,所以观众一般默认每个岩点的每个位置都可用。但实际比赛对远动员来说,岩点上往往只有一两处是舒服的可用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