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北宋女子创业记 > 第62章 第六十二章 君子之交

第62章 第六十二章 君子之交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王文茵莞尔一笑,伸手一展,“烤鸭早已备好,正等着苏大人上桌呢,诸位这边请。”

王文茵将几人引入灶房,请上座,随后让张二嫂从烤炉里将一只色泽红润、肉质细嫩、焦香四溢的烤鸭用托盘装着捧了进来。

“啧,这烤鸭一看就好吃。” 苏轼食指大动,他不是没吃过炙鸭,但却从来没见过谁家的烤鸭出炉以后如面前这只一般红润饱满、肥而不腻。

王文茵请在座众人噤声,随后周婆子上来当着众人的面片鸭,一刀下去只听见酥脆的咔哧声不绝于耳,苏轼同赵元宁这两吃货的唾液腺疯狂分泌,不顾形象地咕嘟咕嘟吞咽口水。

文安世则依旧矜持地端坐着,王文茵心想,这文家七衙内的偶像包袱还挺重的,美食当前居然不为所动,也是有点定力在身上。

张二嫂将蒸饼连同黄瓜丝、葱丝儿、山楂果条、甜面酱和麦芽糖一并放在餐桌上。

王文茵净手后亲自将烤鸭的片皮蘸上麦芽糖放在三人面前的碟子内,做了个请的手势:“诸位请先品尝烤鸭皮。”

苏轼夹起烤鸭皮放进嘴里,闭着眼享受烤鸭的脆皮在口腔中爆开芬芳四溢的油脂,连夸三声:“好!真好!实在好!”

赵元宁虽然很想吃,但却依礼等着苏轼先落筷后才跟着将烤鸭皮放进嘴里细细品鉴。唔……用果木炭火烤炙后的烤鸭皮充满油脂焦脆丰腴的美妙滋味,果然是名副其实的酥不腻啊,赵元宁感动得眼泪都快从嘴角掉下来了。

食客们陶醉的表演大概是对厨师最好的褒奖了,王文茵满足的目光从苏轼、赵元宁脸上掠过,投向文家七衙内。

素来不爱吃鸭子的文安世此时此刻已经被这一口酥不腻烤鸭彻底颠覆了感官,原来鸭子也可以这般美味,外脆里嫩、肥而不腻,醇厚的味道不带一丁点儿鸭子的腥膻味。

他抬眼看向王文茵,与她视线对撞的一瞬间,抿嘴笑了笑,“果然美味至极。”

王文茵得意极了,脸上写着“我就知道你会沦陷”这几个字。

她伸出一双纤纤素手,将鸭肉蘸上甜面酱,连同黄瓜丝、葱丝和山楂果条一起卷进蒸饼内一一摆放到三人面前,做了个请的手势,“卷鸭饼是烤鸭比较传统的吃法。”

苏轼拿起卷鸭饼放进嘴里品鉴,摇头晃脑道:“葱丝和黄瓜恰到好处地中和了鸭肉的油脂,而山楂果条酸甜的口感又为味蕾增加了丰富的层次,妙啊,妙哉!”

“苏大人不愧为本朝第一饕客。”王文茵笑道。

苏轼笑纳了,用手指点了点王文茵,“你这丫头越来越会拍马屁了。”

“这怎么叫拍马屁呢,实话实说罢了,本朝上下还有谁能比苏大人更懂美食,更享受美食?”王文茵就算拍马屁也拍得理直气壮、恬不知耻。

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苏轼闻言哈哈大笑,捋须自嘲:“那我便是本朝最孤独的美食家咯。”

文安世却道:“享受美食本就是最私人也最孤独的事,这世上怕是没有两个人的口味全然一样,独享又何尝不是一大乐事。”

“说得好,哈哈,说得好!”苏轼顿觉胸中郁闷一扫而空,“人生得意须尽欢,阿茵,你这里可有酒?”

王文茵失笑,提醒道:“苏大人,此处乃是尼姑庵。”

苏轼一拍额头:“是我糊涂了,哎,这烤鸭如此美味,若是配上美酒那便是人间至味啊!”

“苏大人若是想喝酒不妨请随我到山下庄子里去,家中祖母常年在地窖里备有醇酿,虽不是上等陈酿,倒也芳蕴四溢,适合小酌。”文安世盛情相邀。

苏轼虽然生性放荡不羁,但却并非不懂人情世故,他跟文彦博虽同属反对变法的守旧派,但平日素无往来,又经过乌台诗案的贬谪起落,早已不想跟任何党派人士有所牵连,便婉言谢绝道:“多谢七衙内盛邀,今日来得匆忙,多有不便,就不去庄子上叨扰文老夫人了,择日我再登门拜访。”

文安世自然知道其中缘由,便不再勉强,礼貌回道:“晚辈随时恭候苏大人到访。”

王文茵出来打圆场,对文安世道:“献给文老夫人的烤鸭已经出炉,鸭饼葱丝黄瓜等配料也已备齐,不如我让周阿婆随郎君一道去山庄现场为老夫人片鸭吃,可好?”

“甚好!某替祖母谢过小娘子。”文安世行礼谢道,又对着苏轼作揖:“某先告辞,苏大人请留步。”

苏轼眯眼笑道:“七衙内走好,改日我们再相约小酌。”

王文茵同苏轼将文安世送到山门边,看着他离去的背影,苏轼突然冒出一句:“这文家七衙内人品倒是不俗,阿茵你觉得呢?”

虽然只是一面之交,同桌吃饭的露水情谊,苏轼却对文安世的评价颇高。

王文茵仔细想了想,这个文家七衙内虽然遵循礼制,在某些时候比较古板,却并非不通情理之人,对流民和底层百姓也有同情心,比之大部分官二代要好不知道多少,点头表示认同:“大人说的是,七衙内的确比寻常官宦子弟纯善许多。”

苏轼惊讶,“想不到阿茵竟对文家七衙内评价如此之高!”

“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王文茵内心坦荡,自然有话直说:“先前山下的流民因为饥饿偷食了我们的米线,七衙内得知他们生活窘迫、饥寒难耐的真实处境后非但没让县衙抓捕他们归案,还以文老夫人的名义出钱出力为他们修建屋舍御冬,资助他们开垦荒地、修筑水利,这些不正好说明七衙内为人纯良、内心明净吗?”

苏轼这才恍然大悟,感叹道:“原来附近几座山头上开垦的梯田竟是文家出钱赞助的。”

王文茵点头:“大人可愿意随我去山上看看?”

“当然!当然愿意!”苏轼欣然应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