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茵将自己投资的几项产业做了详细的阶段性总结和下一步的规划:
首先是香料工坊,由于是跟静缘庵和赵太医家三方合资的,目前运作良好,产品有固定销路,已经实现了盈利。考虑到要扩大生产就必须加盖新的厂房,增添新的人手,所以赚来的钱还得继续投入进去。也就是说下一阶段香料工坊是负债状态,不过相信很快就能实现盈利。-1
其次是米线作坊,米线的销路打开后订单量已经排到明年去了。扣除员工工资和部分成本,这段时间的盈利几乎已将投资建厂房和设备的资金全部覆盖了,如果不考虑扩建增产,接下来基本就是盈利了。+1
王文茵跟静尘师太商量过后,打算将原先在米线作坊打工的老人和女人全部调到香料工坊来。至于米线作坊这边短缺的人手则可向县衙申请征调一批流民过来做工,这样还能帮县衙解决一部分流民的生存就业问题,可谓是一举两得。其实米线作坊原本是计划归入丰收农场的农场品加工模块的,考虑到今后要解决流民的就业问题,还是单独拎出来运营比较合适。
至于丰收农场嘛因为有文家七衙内入股,前期资金周转没什么问题。养殖区、种植区和堆肥区都已经启动,除了堆肥周期比较长,其他两大模块只要没有太严重的天灾人祸,明年多少都能有产出。最起码养活农场的员工是没什么问题,运气好或许还能有盈余。-1
朱仙镇上的兴隆堂前期是由赵元宁垫付了房租、装修和原材料成本,月底盈利扣除员工工资后还不能覆盖投入的资金。所以,去汴京城开美容院这事儿王文茵便不打算再让他参与了,以免赵家人误会她要跟他们捆绑。-1
李记米线这段时间赚的钱几乎都投入到新店的租金和装修上了,接下去还要让穆叔再打造几辆新餐车,培训一批新伙计,这部分开销只能由王文茵来负担。所幸她手头的钱还够,用来支付美容院的租金和李记米线的运营成本应该没什么问题。-1
盘完账,做好下一步的资金分配,王文茵感到从未有过的踏实、安心。虽然一通折腾下来手上的钱不见多,但每一项投资都运转良好,还养活了这么多人,做老板的成就感还是挺足的。
这一晚,她久违地做了个好梦,在梦里还见到了祖父。
*****
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中,米线作坊新来了一批务工的流民,由鲁大负责培训管理他们。如今鲁大已经成了王大崔的副手,他实在太能干,以至于王大崔暗暗生出既生瑜何生亮的焦虑来。
鲁大倒是聪明,知道如何拿捏王大崔,他既不奉承,也不张扬,而是适时提醒王大崔,你是米线作坊的股东,而我只是一个打工的,我再能干也是给你打工,你担心什么呢?
领悟过来后王大崔就放下了戒心,有个能干的副手他乐得轻松。每日里东逛逛,西瞅瞅,做个甩手掌柜,日子不要太滋润,以至于新来的流民他都没空亲自查验身份,只叫鲁大将人领去培训合格就上岗。
与之相对的是香料工坊这边新招募的员工虽都是原先山下的流民,大家都知根知底,但静尘还是很负责地跟每个人都签了保密契约。
香料工坊以小组为单位计件生产,产量高的小组除了基本工资外还有额外的奖金,相应的产量低于平均产值的小组也会被扣钱。
工坊这边的活虽然不比山下的米线作坊轻松,但干活的基本都是女人、老人和半大的孩子,工作氛围比山下可好太多了。加上香料工坊给员工的福利是每人每月一套洗护用品,自己要是用不完还能拿去卖给村里和外头的农妇,大家都很喜欢这份工作,干起活来可卖力了,生产效率那是一日高过一日。
农场那边武大娘子说自己孵化小鸡比买鸡苗更省钱,王文茵便支了一笔钱让她买了几只母鸡和一只雄鸡自然□□产蛋,还盖了一个保温的鸡棚。
上次开完会后,武大娘子跟她男人商量决定还是先给农场打工,这样既有固定工资,干得好年底还有分红。她坦率告诉王文茵,自己想等农场运作起来,手头又有了积蓄后再入股。王文茵倒是无所谓,只要武大娘子愿意好好干,她怎么都可以。
王文茵本想叫武大娘子再顺便孵化一些鸭子,这样鸭子既可以在水稻田里吃虫子,再顺便把杂草也给除了,实现稻鸭共作模式,更重要的是她很想吃后世著名的“北京烤鸭”。
虽然《食珍录》中记载“北京烤鸭”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宫廷名菜“炙鸭”,但王文茵问过吃货赵四郎,汴京城中售卖的炙鸭大都口感干柴,跟后世鼎鼎大名的“酥不腻烤鸭”相去甚远。她不禁狠狠心动,若是自己的农场能养肥鸭,岂不是可以去汴京开一家“全聚德”烤鸭店?【注1】
结果没想到武大娘子说鸭子最好在过完年开春后再孵化,因为那个时候气候由冷转暖,农作物开始生长,孵化的雏鸭有了丰富的饲料,更利于生长,产蛋。【注2】
好吧,看来想吃“酥不腻烤鸭”还得等来年。
岂知王文茵这边还在为吃不到肥美的烤鸭而惆怅,隔日文安世居然就送来了四只肥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