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北宋女子创业记 > 第45章 第四十五章 变法改革

第45章 第四十五章 变法改革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三司度支是掌管国家预算的机构,这里掌握着国家的财政收支情况。这一次王安石没有推辞,欣然接受了这份新工作。也是在三司度支,王安石与他毕生的政敌司马光成了同事,并由此开启了两人从挚友到死敌,相爱相杀、渐行渐远的政治生涯。【注1】

在担任三司度支判官后不久,王安石便向宋仁宗递交了一封万言奏疏,对北宋愈发严重的“三冗”问题和社会弊病、政治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主张。只是有过庆历新政失败的前车之鉴,年事已高的宋仁宗早已失去了改革的动力和勇气,枉费了王安石的一腔热血,这件事到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注1】

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驾崩,宋英宗赵曙继位,同年王安石的母亲去世,心灰意冷之下王安石便回江宁丁忧去了。这样一直到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赵顼继位,王安石总算等来了改革路上志同道合的小伙伴,那场撼动北宋根基的熙宁变法从此拉开序幕。【注1】

王文茵掩卷长叹,祖父的日记她已经翻看过无数遍了,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收获。

变法失败有多重原因,但最主要的是王安石后来身居庙堂之上,严重脱离群众,又对地方官执行变法政策鞭长莫及。加上他老人家性格执拗,不懂变通,他自己虽然不是好大喜功、争名逐利之人,但架不住身边猪队友多,最后弄得自己孤立无援也是必然的结果。

而早年王安石在地方能做出政绩的主要原因就是跟基层老百姓走得近,听得见底层人民的真实声音,可见想干好实事就不能脱离群众,要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

作为穿越过后世的人,王文茵并不认为自己是带着改变历史走向的使命重生而来的,她坚信一点,历史不可能因为一个穿越者而改变,她也不想卷入朝堂复杂的政治倾轧中。

所以,最开始她的目的只是想搞点钱,摆脱穷困潦倒的境地,让自己和阿弟能活得下去。可当她发现自己所掌握的来自后世的先进技术和秘方对这个朝代是有碾压式的巨大优势后,她的想法就变了。

既然她能改变身边这些老弱病残幼寡流民的人生,发挥他们潜在的能力,那她为何不去帮助更多的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穷困潦倒并不是因为他们好吃懒做,而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挣脱困境的机会,而她恰好掌握了可以改变他们命运的金手指。

也许,这才是她重生的使命。

有了这样的意识,王文茵便知道自己接下去要做什么了。文安世没说错,她的确是在效仿祖父王安石当年走过的路,为生民立命。即便这个国家在几十年后将会面临倾巢灭亡的巨变,她也想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做点有价值的实事。

王文茵盘点了一下自己手头的几个项目,米线作坊运作良好,最近的订单甚至已经需要排期到明年了。她打算若是订单持续增长,便再投资修建一家分坊,这样可以解决一部分流民的生存问题,但这需要跟县衙商量一下用地的问题。

鲁大他们的梯田改造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而她自己买的旱地已经开始兴修水利,准备改造成水田,顺利的话来年春天便可耕种。若是这两类田地改造能成功,那便可将这些宝贵的经验推广开去,让更多失去土地的流民重获田地,恢复农民的身份。

香料工坊的产品再有几天就可以出货了,到时候可根据香料铺子的销量再考虑是否需要增产。阿萍家的米线摊如今生意火爆,不但带动了米线作坊的订单量,还吸引了不少从汴京赶来的饕客打卡,接下去可看情况再增加一些流动小吃摊,增加就业机会。

就这样,几日后王文茵又去了一趟朱仙镇,一是为了验收香料铺子,做开业前的准备;二是同张二嫂、李阿萍她们商量自己的商业拓展计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