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我在古代烧瓷器 > 第30章 章节30

第30章 章节30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根据那个小少年所收集的信息,崔雁竹找了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跑去窑炉边上细算所需的砖块数量。

她学的不是建筑类的专业,所以对于一些倾斜角度所造成的影响不是很清楚,哪怕捡起了根树枝在泥地上比划计算,终归也只能得到一个粗糙的数字。

上次豆油热潮结束后,由于点子是崔雁竹想出来的,又出了很多力,爹娘给她三两银子作为零花,任她自由分配。

三两银子很多,但现在手头宽裕了不少,崔父崔母也不是那种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该给的奖励不会自收囊中的。

当她提出要重修窑炉的时候,崔父崔母非但没有指责她浪费银钱,反而大力支持,毕竟这关乎到将来,在起初陶罐售卖成功之后,他们都意识到了崔雁竹所做出的陶瓷制品发展前景有多大。

为了保险起见,崔雁竹最终买了一百九十块精良砖,再特意雇了人来修葺。

最后实际用了一百五十六块砖头,剩下的不能退回,只能暂时在家里找个角落放着,希望日后能有用得着的地方。

这下子,她存的所有钱都花完了,不过一分价钱一分货,三日后崔雁竹前去验收的时候,对窑炉的外观很满意,密封严实,看起来坚固耐用,一定能烧出光泽夺目的瓷器。

最近一段时间里,崔雁竹都沉浸在修好窑炉的欣喜中,每日两点一线,也无意于深交更多村子里的人。

这就导致了她没有及时发现有人对她的行事议论纷纷,还有人在她离开后围着修葺好的窑炉观察了几圈。

崔家和关家这边,为了庆祝今年的收入比往年翻了个倍,搬了张大桌子聚在一起吃了个晚来的团圆饭。

中秋节早在热火朝天的制豆油的时候被人们所忽略了,那时候谁顾得上讲故事赏月?都生怕有人抢在自己前头,忙得头也不抬。

孤高的月依旧柔光满溢,虽然不再浑圆,变得瘦窄了一点,但月有阴晴圆缺,人的情谊却不曾更改。

说是饭,但在崔雁竹看来也跟搂席没什么两样了,关叔去县上买了六斤猪肉,做成了香喷喷的红烧肉,还有一只从厚信村买的鸭子。

俗语有言:“秋高鸭肥”,为了拥有足够的脂肪以度过寒冷漫长的冬天,这个时节的鸭子进食量会增加,因此肉质比起夏季更加肥美鲜润。

除了以上两样肉菜,五盘子小菜之外,崔雁竹还极力推荐了一样河鲜,凑了个吉利的数字——那就是日渐肥壮的螃蟹。

关婶从前吃过一次,不甚喜爱,缩着下巴说:“吃那玩意儿干啥,漕运码头那边最近都泛滥成灾了,没多少人爱吃的,跟蛤蜊混在一块捞上来,全是壳,扬着钳子还总夹人呢,闺女咱不吃嗷,干娘给你买羊肉吃好不好?”

最近要说发生了什么大事,那就是当关婶他们又一次提出要收崔雁竹为义女的时候,得到了崔家和当事人的一致赞同。

关叔关婶的儿子入赘,这么多年也没个消息,身边没有贴心的小辈关照着,关二叔又是个老光棍,指望不上,眼馋崔家的三个孩子很久了。

从前崔母不同意,是因为三妹痴傻着,认过去无疑是给关家两口增加负担,现在崔雁竹聪颖非常,崔母自然没了这层顾虑。

同意认女儿后,崔雁竹还是住在崔家,只是对关叔关婶的称呼变成了干爹干娘,两家人也变得更加亲密无间了,好得跟一家人似的。

崔雁竹笑眯眯劝着:“干娘再尝一次好不好,三妹剥好给您试试,如果不好吃……那就罚我吃掉所有的螃蟹吧。”

关婶被一声甜甜的干娘高兴得找不着北,崔雁竹说什么她都同意,当天就托了同村的人去码头买了八只硕大的螃蟹,他们一人一只,她的乖乖干女儿两只,独一份。

吃饭时,崔二哥掰下一只蟹钳,放进嘴里咯嘣咬了一下,用牙齿挤出蟹肉,腮帮子都快咬痛了都没吃到多少肉,残渣往桌上一扔。

“还吃掉所有螃蟹呢,我看你这是自己嘴馋吧?真不知道妹妹你为什么喜欢吃这没肉的怪物。”

反观崔雁竹,她去厨房切了几根姜丝,再倒入小半碗的醋,回到饭桌前手影翻飞,崔二哥都没来得及看清她的动作,一盘白中透黄的蟹肉蟹膏就凭空出现了。

“怎么样?”崔雁竹抬眉,拿起醋碗,把醋均匀地拌了进去,这个时代他们能买到的果醋没有现代的陈醋酸,果香更浓,所以加多一些也没事。

蒸制的做法能戒腥戒毒,而姜丝去寒添热,果醋增香衬甜,夹起一口蟹肉咀嚼,糯香瞬间在鼻腔中绽放。

崔雁竹连剥了两盘孝敬二位娘亲,接着手把手教学手笨的汉子们正确的取肉方式后,她对着属于自己的两只螃蟹摩拳擦掌。

崔雁竹最爱吃蟹,尤其是膏肥黄满的应季蟹,吃到螃蟹的时候,她脸上露出餍足的笑意,好吃到忍不住晃了晃腿。

“对了,给你做的那件衣裳已经放在房间里了,吃好饭赶快去试试,哪里不合适娘再改改。”崔母捋起崔雁竹颊边的碎发,给她拢在了耳后,防止她吃东西的时候沾到。

饭后,崔雁竹扑进了爹娘给自己新换的棉被中,触感柔软温暖,跟云朵似的,趴在上面整个人都特别放松。

好舒服~

再趴下去恐怕要睡过去,她在床上挣扎了一会,最后用坚不可摧的意志力战胜了懒惰,起来换上新衣。

赭色的外衣内里添了一层薄薄的绒,不至于虚不受寒,也不至于臃肿到胖成一个球似的,穿在身上修身又保暖。

崔雁竹穿上在父母面前转了一圈,干娘直赞她像个大姑娘了,崔母则是用手丈量了一下袖口的宽度,“这里还有点松,待会脱下来再收紧一点。”

发育之后,崔雁竹的身形变得更加窈窕修长,少女的体态逐渐凸显出来,她喜忧参半,但总的来说不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儿。

换回粗布衣裳后,崔雁竹迫不及待准备尝试一下崭新的窑炉,风声猎猎,她裹紧小布包,里头是她新得的制胚用具。

陶瓷陶瓷,烧了这么久陶,也是时候进入瓷器的阶段了!

陶瓷器皿从开始制作到烧制完成的过程中,会历经很多变化。

往往在所有步骤中都做到完美无瑕,最终才能呈现出一件高质量的陶瓷产品。

总体来说窑炉边上所留下的陶泥生坯强度还算不错,但由于其中混杂了诸如长石等的原料,所以在干燥过程中的易碎程度和收缩率比起崔雁竹在现代常用的黏土要高。

为降低收缩率,她得先得到石英砂,这东西在古代还是很好搞到的,据崔父所说,他十几岁时所在的矿区就是白龙脉,而白龙脉就是细砂石英岩脉。

目前还在配比的试验阶段,所以崔雁竹打算只买两斤石英砂试验一下,正好问问做汤品的摊主家属们对于桃胶的接受程度。

上次和崔二哥出门,果然如自己所预料的那样,每一个人都对桃胶比较抵触,不觉得这是能吃的东西。

“咦,黏黏糊糊的,还粘着树皮,有的时候还能在里边儿看见虫子,这东西你拿回去,看着都恶心。”在崔雁竹这里买过陶罐的摊主说。

崔雁竹也知道短期内让大家知道吃桃胶的好处很困难,于是她给每个摊主都包了半斤,权当是送的,“您拿回去和皂角米,银耳什么的煲在一起试试,加上羊奶和糖,甜滋滋的,提气色又养颜,我家里祖祖辈辈都吃呢,不信你看我这脸。”

那人原本还不相信,但见崔雁竹说得如此笃定,再加上她确实皮肤细嫩有光泽,唇上泛着充足的血色,便信了七分。

崔雁竹直接把东西往桌上一拍,“我都洗得干干净净了,没有一点树皮杂质,更别提虫子蛾子,拿回去扔锅子里煮就是了,不好吃你回来找我。”

几个摊主有转头将桃胶扔掉的,也有真的带回去试了一试,让家里婆娘或者妹妹每日炖汤品喝,半个月多时间一过,桃胶消耗完,发现竟真让气色好上了不少,整个人看着都柔和了三分。

他们禁不住拍手叫绝,肉汤大家都喝腻了,再加上天气转凉,生意渐渐变得冷落起来,这下有了新的汤品推出,无异于雪中送炭,就等着崔雁竹再次到来呢。

田里老态的树很多,崔雁竹采了数不清的桃胶,她想着即使没有一个摊主愿意推陈出新,她也可以做给家里的亲人吃,不算浪费。

来到约定好的时间,崔雁竹独自出门,现在她熟门熟路,家人们已经不担心她会跑丢了,恰好赶上农忙,他们也没人有空陪她一起去。

由于不抱太大希望,崔雁竹只准备了半背篓的桃胶。

谁知她前脚刚来,后脚几个摊主都围了上来,崔雁竹稍滞片刻,在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她是不是可以多抬抬价?

“诸位,”崔雁竹把背篓上的布一掀,露出里面奇货可居的琥珀状小颗粒,“你们也看到了,我这一共加起来也就这么多,卖给谁也不是。”

那几人都是人精儿,自然知道眼前的少女是想抬价卖出,可是他们转头看了看周围的人,什么东西都是尝个新鲜,若能最先推出这个产品,也能像当初的关氏瓦罐汤的夫妻二人似的赚完就走,回家过个暖暖和和的年。

“小女娃,如果你全都卖给我,我出这个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