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我在古代烧瓷器 > 第6章 章节6

第6章 章节6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这边崔父却误解了她的意思,以为崔雁竹让他将陶罐带去集市中兜售,便说他们赶集回来大概要到下午的时间,让她玩好早些回家吃饭,自己做一些吃食,别饿着肚子。

“好嘞,没问题!”

*

通常崔家去赶集的时候,都会带上一些种植的小菜,到了果实成熟的时节,会再摘上一批早熟的果子,若是没有人看上,它们就会成为回来的路上解渴充饥的食物。

泥巴地崎岖难走,从宏义村到市集需要走上两个多时辰,如果带的货物过多,还会再慢一些。

到了村口,崔母将肩上的扁担放下来调整了下位置,看着歇在一旁的牛车提议道:“要不咱们这次坐车吧。”

这次带的货物着实有些多,但靠脚走,怕是要走走停停两个半时辰的功夫,厚信村中两家有牛车,每到赶集的日子,就会来两村交界处拉人。

崔父转头看了看妻子和儿子额头上的汗水,又点了点布袋中的铜板,上次买完鸡后还剩下三十五文。

牛车载一个人加一背篓货物收两文钱,还是能承担的,便说:“行,坐车。”

他们带的东西颇占地方,于是驾车的老汉多收了一文,共七文钱,崔父爽快地将铜板交到他的手上。

这种牛车都是等到人差不多坐满后出发的,三人上车后发现里头已经坐着两个人了。

崔父坐稳后,从怀中掏出三妹交给自己的陶罐,拿在手中端详,陶罐整体呈深灰色,表面平整,腹部微微鼓起,口径较窄,轻轻用指甲敲打,还能听到清脆的响声。

牛车上其中一位是同村的王氏,她笑着跟他们打了声招呼,看到崔父拿着一个质地不错的陶罐一直瞅,忍不住问道:“崔老二,你手上拿的是什么?”

“这个啊,从家里角落翻出来的,准备拿到集市上换点银子。”崔父不动声色地将陶罐收起,只说也许是成亲那年老母给自己的。

王氏被轻易糊弄了过去,可是一旁的崔母却对家里的一针一线都十分了解,更何况崔父本就是家里不受宠的孩子,别说杯碗之物了,就连娶亲的钱都是他自己一个铜板一个铜板自己攒下的。

拉车的是头健壮的黄牛,路上虽然较为颠簸,可是速度也快得很,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就将一行人都送到了。

与王氏他们告别,崔父这才和崔母说起事情的始末,崔二哥在一旁补充道:“要我说,我妹妹一定身有祥瑞,怕压不住,所以才呆了十几年,现在可好,连这本事都有了!”

崔二哥向来是个乐天派,一点也没觉得崔雁竹一夜之间学会烧制陶器有任何的不对,还在咧着一口大牙,笑得开怀。

于是这件事就轻描淡写地被揭过去了。

集市中人流熙熙攘攘,在地上铺一块粗布,再将带来的东西分类摆放整齐,就是一个简单的小摊了,赶集日处处可见这样摆摊的人。

崔二哥留在原地吆喝,而崔父与崔母结伴去采买家里缺少的东西,崔母还要去主家交荷包与绣帕。

站在热闹的街道边,因着蔬菜水果都是晨起从田里刚采摘下来的,所以都还带着新鲜的露水,没一会就卖光了。

半个时辰后,崔二哥的摊前除去陶罐,就只留下了一些卖相不太好的桃子和长老了的豆角。

崔父崔母采买完,快要回来的时候,来来往往的人群慢慢变少,阳光大盛,正是要吃午饭的时辰。

崔二哥随手拿起一个由于被压到,已经有些泛黑的桃子,拿出水壶简单冲洗了以后塞进嘴里,清甜的桃子汁滋润了喉口,吆喝半晌,嗓子都快冒烟了。

就在他准备收拾东西和父母返程时,一道人声从旁边响起:“劳驾,这个陶罐多少钱?”

这还是今天第一个来询问陶罐价钱的人,崔二哥赶忙转头看过去,是一个面色柔和的年轻女子,旁边丫头的手肘处还挎着个菜篮子,显然是出来买菜的。

“您看着给吧,五六文都行,您若是诚心想要,四文也卖。”崔二哥挠挠头,杂货店里都是卖七文左右,自己这属于外边的摊贩,所以要便宜些许。

那女子却拿起陶罐许久没有言语,就在崔二哥以为她只看看不买时,她却将东西放进了菜篮子中,说:“行,我要了,可以问问这个陶罐从何而来吗?”

“这个啊,家里传的。”崔二哥不知道她多余问这个做什么,一般买罐子碗盆不都是问是否坚固吗?

他不明所以,但也留了个心眼,于是沿用了崔父在车上对王氏说的话。

四个铜板到手,崔二哥转头就跑去了隔壁卖包子的大娘那里,开口问道:“大姐,包子什么价?”

那大娘揉搓着手中的面团,闻言头也没抬,娴熟回道:“我这儿素包子一律一文两个,有香菇馅的,还有白菜馅的,肉的一文一个,用的都是猪大腿肉剁的馅,香地很。”

崔二哥扣了扣手,拿出三个铜板,“都来肉馅的吧。”

妹妹吃一个,爹娘各一个,自己啃坏桃子就够了。

另一边,年轻女子拿着陶罐回了住处,把其余东西放下后直奔后院,将之交到了一个神色倨傲的妇人手上,“婆婆,您看看这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