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了一遍兔子长大以后的情况,崔二哥忍不住露出一个笑容,兔毛领这种东西放在以前他想都不敢想。
有了这一窝兔子,一家人晚饭虽然吃得简单,但心里头都欢快得很。
崔雁竹吃完饭后主动提出要去给在窝棚中的崔父送饭,崔母将饭菜篮子放到她手上,叮嘱道:“路上看着点,快些回来,别在地里逗留。”
“娘,你就放心吧。”
在结果期,村民各家通常会在果林中搭建窝棚,晚上就睡在那个狭窄的棚子中,这样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有人半夜前来偷窃果实。
更有甚者会偷偷打落别人家的果子,就为了日后能够兜售出更高的价格,人无我有,自然更方便坐地起价。
于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每家每户的田中都会有一座小小的窝棚,一家人轮流守夜。
这不是忌惮防备邻里,这样的设置反而让宏义村中村民的关系更加的稳固协调。
天色逐渐昏暗下来,崔雁竹根据记忆中的路线顺利找到了崔父窝棚的位置,她对着不远处的人影喊道:“爹,我给你送饭来了。”
出声之后她能明显感觉到眼前的人影放松了下来,叹息了一声:“是三丫头啊。”
崔父放下手中拿着的木棍,随意找了块田埂坐下,就着前一天剔下来的鸡骨头熬的汤啃粗面饼子,呼哧几下就吃光了。
崔雁竹坐在崔父的身边,往后看见不足两个平方的窝棚中仅有两把长椅,用破碎的棉被铺在了上方,勉强充作一张床。
守田的庄稼人半夜不能睡得太熟,一旦熟睡过去就听不到窃贼发出的声响,所以他们通常不会躺很久,不定时就要出去巡视一圈。
身后不能称作小屋的地方传出一阵阵泥腥味和汗味,不算好闻,尤其现在是夏季,夜里虽有些凉风,可惜都吹不进窝棚,闷热是在所难免的。
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烤土豆,仔细地将外面焦黑的皮剥开,掰了一大半递到崔父手边,“爹,我吃不下了,你帮我吃。”
“胃口这老小,得多吃点,长肉,这样才能像爹一样,健壮。”崔父推了两下,没推拒成功,将温热的土豆塞进嘴里,三两口就下了肚。
到了晚上,没有白日里太阳的照射,虫子都开始活跃起来了,崔雁竹年纪小,皮嫩,吸引着蚊子围着她咬,崔父皱着眉挥手驱赶,“早点回去,夜里路难走,去吧。”
崔雁竹嗯了一声,收拾好碗筷放回篮子中,正准备踩着田埂边上原路返回,手边就被塞了一根刚折下来的玉米杆。
现在过了玉米采收的时刻,这两天就要把空了的玉米杆打掉,把玉米杆的皮啃掉以后嚼着吃会有细微的甜味,农家孩子偶尔会拿来当零嘴吃,崔雁竹甜甜一笑,“谢谢爹。”
“看着点路,走慢点。”崔父最后不放心的说了一句,看着小女儿的背影一点点缩小,又重新拿起放在一旁的木棍,度过寻常的一个夜晚。
崔雁竹没有立刻回家,她小跑着去了窑炉边上将几个圆筒形坯用木片各分成大小均等的三块,再装了一大块黏土在篮子中。
晚上,她一个人坐在床边,细细捏了一个尖底双耳宽口瓶。
下午来来回回打湿黏土占据了大量的时间,所以目前需要一个储水的容器。
这种宽口的设计得以让崔雁竹伸手进去掬一捧水泼到干黏土上,而尖底一方面是为了插在地里固定,另一方面是方便河中取水。
至于双耳嘛,则是为了让她双手提着。
为了以后能少搬几次水,崔雁竹把这个瓶子做得腹部微微鼓起,加大了容量,做完她满意地将东西放在床边,“行了,明天放一起烧吧。”
还剩下一些黏土,崔雁竹想了想又捏了一个颈处略细窄的罐子,这种容器会更加适合盛放汤品,保温效果比碗好一点且不容易洒出来。
去给崔父送饭的路上她都走得很小心,生怕鸡汤洒出来一点,有了陶罐便能消弭这种烦恼。
接下来,就等明天起床后点火烧制了。
崔雁竹闭上双眼躺在床上,想打开手机里保存的窑神图片赛博拜一拜,却摸了个空。
“行吧。”她长叹了一声,手机都没了,哪里来的窑神照片。
于是只好双手合十,默默祈祷一切顺利,坯体干透,少一点杂质在里面,不要烧裂……
想着想着,崔雁竹渐渐睡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