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湘在一边笑:”辈分又乱了,小叶在这方面天赋一般。“
越福生哈哈大笑:”无妨,这才有趣。“
到达隧道,几人下了船,走进去后,黄湘有种直觉,整个隧道好像窒息了。
两位新客人也不怕,赵福生背着手,笑着只是往前走,叶海丹却好奇地四下看,有时还用鱼叉碰碰墙壁。
黄湘竟又觉得,隧道好像僵了。
东山的和尚等在隧道口,神色恭敬地行礼:”诸位辛苦了。“
赵福生还礼:”给你们添麻烦了。“
叶海丹鞠躬:”大师好。“
平日风趣生动的和尚,一路严肃着张俊脸,两条腿走着顺拐,把一行人送下东山。
百里高香直接留在东山,玄青冬直奔西山看望师父,黄湘便带着叶海丹,陪着赵福生先去师父的诊所。路上赵福生说过是来找师父诊病的。
师父还没回来,诊所里除了八位桃红柳绿外,又多了八位小仙女,八位小魔女,穿金戴银的,人人手里拿着抹布、扫帚、拖把,都在勤快干活,朱家的院子清洁得比镜子还亮。
赵福生无师自通,拿了扁担挑起两个大木桶,出门去挑水。
黄湘看着他高大的背影,大喊:”元秦村的水都是接到每家每户的,不用挑水的。“
赵福生摆摆手,径直往前走。
叶海丹满眼好奇:”师父,这就是师祖家啊?好漂亮啊。“
黄湘点头:”嗯,师祖没在家,我先带你回师父的娘家,先住下来,再慢慢地查询你妈妈。“
元秦的春天很短,风雪一直持续到二月,经过短短的三月和四月,马上便会进入炎热的夏季,再到短短的秋季,不到十月,又开始漫长的冬季和风雪。
黄湘很喜欢春天,苍莽元秦的春天更显清纯和生机勃勃,元秦有三千多人口,耕地却只有几十亩,是数千代流民一个一个土坷垃堆起来的薄田,还要按骨重分地,大多数人家都是没地或少地的,即便有地的人家,产出的粮食也不够放开肚子吃的,所以大部分的口粮,就是此地漫山遍野的高麦。
除了周围四坐大山,元秦村内小山丘陵遍地,河叉沟壑纵横,在这些丘陵矮山上,长满了成年男人高的野麦,它们不是此地原生的植物,是朱先生的先祖带来的。这里都是被流放的罪官,除了原居民御史高家和自主来此地的朱家之外。
朱家世代单传,在元秦从事教书和从医。最初流放到这里的罪官,存活率几近于无,在这种只是饿就能灭绝人种的莽荒之地,心态消极的他们根本无力生存。后来,朱家先祖背着医箱,赶着牛车来到这里,试种麦子水稻,撒鱼苗,养地打猎,组织流民引水建网状沟渠,为这些必死的流民闯出一条生路,万年下来,竟形成一个生活小康的正常村落,还培养出数千高氏书斋子弟,匡扶天下,起复家族。
朱家在元秦,是如同救世主般的存在。
黄湘家的东面,是几座连绵起伏的丘陵,最外围是一条宽阔的河叉子,水源充足,商宁又勤快,高麦长得特别好,此时在春风吹伏下,绿波荡漾,看起来心旷神怡。
”走,我带你去看看咱家的高麦,等秋天收了,你奶奶烙的饼,可太香了。“黄湘拉着叶海丹,冲上丘陵。
叶海丹手持鱼叉,看着地面上的小草般的东西,又瞧瞧黄湘抬头观望的样子,知道是鱼叉的问题,便把它藏起来,再看,便也只能扬着头,感叹:”怎么会有如此高大的麦子啊,太神奇了吧。“
黄湘抓了一只黄色蝴蝶,递给她:”对,就是很神奇,这麦子还是多年生的,你看我家这片,都是生长了十来年了,以前寿命短,因为村里的水渠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夏天又太热,这东西不怕冷,就怕热,有时会突然就自燃了,再种的话,等长起来,就得需要两年时间,就得有人要挨饿,多亏了我师父家,不断的试种,又设计了这些沟渠,围绕着丘陵,自动浇灌,小叶,你说师祖聪明不?“
叶海丹伸出大拇指:”师祖聪明绝顶。“她眯眼想了想:”师祖这么聪明,是不是也是个像我爷爷那样老的一个老人家?其实我爷爷也很聪明的,他总有办法搞到很多钱。“
黄湘背着手,很不高兴:”不许胡说,你师祖可不老,他正青春年少,又俊美,又有才华,本事还大,是天地间第一美男子。“
黄家门前路旁边,长着很多参天的不知名大树,灰绿色的树皮,此时树枝刚刚发芽,远远地看上去,像一幅淡淡的浅绿色水墨画。
朱寅就从水墨画中走来,他穿一袭米白色长袍,眉眼清雅,嘴角挂着笑,手里提着鱼,缓缓走到黄湘面前:”哟,都收徒弟啦。“
黄湘还穿着过年那身红色长袍,大而空荡,清瘦纤细的女孩站在春风里,白净的小脸呆呆地,大大的眼睛里满是不可置信:”师父?我不是做梦吧?“
朱寅看着好奇转动着眼珠子的叶海丹,小女孩还是婴儿肥,他伸手,在小胖脸上轻轻捏了一下,小女孩夸张地叫起来:”疼疼疼疼......疼!“
黄湘跳起来,挂到朱寅身上:”师父,不是做梦啊,您回来了啊,师父!“
七岁的小女孩叶海丹瞪着眼,捂着腮:”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