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1982记事簿 > 第9章 围棋

第9章 围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小若也喜欢吃土豆啊?”,林希再次将筷子伸向面前的酸辣土豆丝时,终于无法忽视杨若锲而不舍的目光,于是,将这道菜往杨若跟前推了推,开口问道。

这是这几天里饭桌上的常态,林希的筷子临幸哪盘菜比较多,她就会认真的盯着那盘菜,好多次林希都要以为她下一秒就要跳起来和自己抢吃的了。

“还行吧,林姐姐,你快吃”,杨若终于收回盯着林希的视线,开始老实吃饭,并在心里碎碎念,“明明是想要了解她的喜好,好做给她吃的,怎么弄得像是要和她抢吃的似的”

吃过饭,林希将厨房收拾干净,走到书房门口时,便看到杨若已经自觉地坐在书桌前复习功课了。生怕打扰到杨若,她放轻了脚步,从书柜里随手拿了本书,坐在杨若背后的沙发上看起来。两个人就这么安安静静地做着自己的事,杨若间或问林希几道题目,林希便放下书,耐心地给她解答。除此之外,房间里能听到的,便只有时钟的滴答声了。

时钟走到10点半时,林希会喊杨若洗漱睡觉。偶尔,在睡觉前,她们会下会儿棋。这项活动是从杨若发现书房里的围棋开始的。

“林姐姐,你家里还有围棋呀”,杨若正式入住的当晚,便认真地参观了她接下来一段时间要奋斗于此的书房,并发现了林希收拾在书房中的围棋,于是,便有了以上问话。

“是我姥姥留在这里的,这房子是我姥姥的。说起来,我姥姥可是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老太太呢。她最钟爱的便是围棋,这棋就是我姥姥姥爷年轻时候经常下的那幅,老太太好几次来信千叮咛万嘱咐,要我过年回家的时候把这幅棋给她带回去呢”,林希自幼便常常与姥姥呆在一处,感情自是极为深厚。如今提起自己的姥姥,话便多了起来。

“林姐姐,你给我讲讲姥姥的故事吧”,相比于时下年轻人对日益涌入的新鲜事物的追捧,杨若天然地更容易为逐渐远去的那个年代中的忠贞与信仰而动容。同时,也是由于察觉到林希提起姥姥时语气的亲昵,便更想要了解这位与林希息息相关的老人的经历。

闻言,林希想起来许多与姥姥相处的细节,是了,小时候她总喜欢缠着姥姥讲从前的故事,姥姥便在闲暇的傍晚讲给她听,讲着讲着,姥爷就回来了,笑呵呵地把手里好吃的好玩的递给她,然后坐下来催促姥姥继续讲,有时补充一两句,有时纠正一些细节,有时两人还会因对某件事的记忆不同争执不下,但无论争执得多厉害,到了晚饭的点,姥爷还是会将姥姥喜欢的菜夹进姥姥的碗里,姥姥吃了,两人就又重归于好了。林希就在许许多多个这样的傍晚,听完了姥姥姥爷壮阔又温情的一生。

良久,林希才将无数个姥姥姥爷坐在院间屋里、摇椅炕头的黄昏串联成一个故事,她理了理思绪,第一次将它讲给另一个人听。

“姥姥生在清末民初,母亲是典型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理,温婉贤淑。父亲是思想进步的晚清官员,当时属于改革派,后来弃政从商,成为了第一批实业家。姥姥自小由母亲教养,小小年纪便熟读经史,尤擅棋画。但与安于庭院的母亲不同,姥姥坚信女子也能闯出一片天,渐渐地,便不再满足于母亲教给她的那些了。于是,姥姥10岁的时候,在她父亲的支持下进入了新式女学堂读书,接触到了很多不曾接触的人,学到了许多没有学过的知识,思想和眼界也更加开阔”

“姥姥就是那时在学堂里认识的姥爷吗?可姥姥不是上的女学堂吗,难道姥爷是姥姥的老师吗”,杨若听得认真,发出一连串的提问。

“不是的。姥姥是在家里认识姥爷的,姥爷也不是姥姥的老师。姥爷当时是受姥姥父亲资助的学生,很得姥姥父亲的赏识,便常常来姥姥家里走动。有次姥爷与姥姥父亲谈完事情,在书房下棋时,姥姥来请她父亲允许她与朋友结伴去旅行,在姥爷的劝说下,姥姥的父亲同意了姥姥的请求。因姥爷的说情,姥姥初见就对他很有好感,再加上看姥爷棋还下得不错,一时技痒,便邀请姥爷下棋。这一下,两人便下得难舍难分。后来,只要姥爷来家里拜访,姥姥必抱着棋盘去截姥爷。一来二去,两人由棋相知,渐渐发现彼此的志趣与信仰也都相合,便自然而然地发展出来想要共度一生的感情”

“真好啊”,杨若眨着亮闪闪的眼睛感慨道,“林姐姐,你喜欢下棋吗”,不知联想到了什么,她转而又带着几分狡黠问道。

“喜欢啊,我小时候去姥姥姥爷家,除了听故事,就是缠着姥姥姥爷教我下棋。姥姥可开心了,她说从前她想教我妈妈,但我妈妈总静不下心来学,幸好有我,总算有人愿意跟着她学了”

“那林姐姐,你教我下棋吧”,杨若紧追其后地提出请求。

“好.......好啊。你好好学习,我就教你”,林希觉得她的请求别有目的,但又不好明说,只得答应下来。也罢,就算是她学习之余的调剂吧。

“你放心,有你教我,我肯定好好学啊。习和棋我都会好好学的!”,杨若忙不迭地举起右手保证道,“我发誓!”

“好~”,林希便她的举动可爱到,不由放软了语气。

“后来呢,姥姥的父母同意他们在一起吗?我看好多故事里,姥姥和姥爷这种组合都会被棒打鸳鸯的”

“那没有。姥姥的父母很看好姥爷,对于他们在一起这件事是乐见其成的。1932年,姥姥18岁,姥爷21岁的时候,两个人成婚了。在姥姥姥爷成婚后,姥姥的父亲便全力支持他们出国留学。除了姥姥姥爷,姥姥的父亲当时还资助了十多名优秀青年出国留学,期待他们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后来呢”

“后来,在姥姥留学的第五年,也就是1937年的时候,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姥姥的父亲因大力资助抗战被日本人杀害,姥姥便提前结束了学业,并极力劝说姥爷留在国外继续完成学业。为了确保女儿的安全,把当时只有3岁的我妈妈也留在了姥爷身边,只身一人回国,并一力承担起了父亲留下的事业”

“姥姥好坚强啊”,愤怒、震撼、敬佩,各种情绪交杂,无数字句涌入喉间,出口只余一句坚强,那是种她无法想象的坚韧。

“是啊。姥姥头脑灵活又行事谨慎。尽管她当时学的是医科,并无管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但还是很快就熟悉了各个工厂的业务并经营得蒸蒸日上,并继续为革命捐助资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