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柜内,于声端详着染血的手术刀陷入沉思。
这把刀上明显的使用痕迹说明它是凶器的可能性很高,但它所指向的凶手却不明确。鉴于ID卡可以被转移,与病人并非绑定关系,那么一张面容照片损坏的ID卡就不能成为指认任何人的确证。故而,即便柜门内藏匿的手术刀就是凶器,光凭它的存在也无法分辨出究竟是失忆前的“自己”避开摄像头隐藏了罪证,还是其他持有过杀人魔ID卡的人曾经到访,故意留下了用于嫁祸的罪证。而灰的说法更是直接点出了捉拿凶手这个环节最大的思维陷阱。
谁说凶手就等于杀人魔病人了?
他们如果是一个人,符合常理。
他们如果不是一个人,也同样说的通。
杀人是一种犯罪行为,是一种选择,可不一定是因为凶手有病。
至少在这个游戏里,杀人魔不等于习惯于杀人的犯人,而是一种虚构出的极端病症,或者说是强加的身份。就像“好人症候群”病症一样,不是因为焦皓晟喜欢说“好好好”才有了好人症候群,而是他被贴上“好人症候群”标签之后,受到规则的无形束缚,才会每每听从他人的要求,一次又一次违心的说出“好好好”。
杀人魔病人同理,病人或许终将在规则的要求下动手,但不代表此人已经践行了杀人行为。
这里头最清晰的暗示,甚至由系统自己早早摆上了台面。
系统在寻找杀人犯。
如果杀人魔病人一定=杀人犯,它还需要大费周章去找寻吗?
据此判断,目前这把染血手术刀能指向至少四个方向。
往简单的去向,那便是:
一、杀人魔病人就是凶手,他/她在自己的衣柜藏匿了凶器。
二、杀人魔病人不是凶手,有人拿了他/她的卡,在衣柜里藏匿了凶器,试图嫁祸。
往复杂的去想,那便是:
三、杀人魔病人仍然是凶手,只不过藏匿凶器的人不一定是他/她本人。
四、杀人魔病人不是凶手,但他/她出于某种原因,仍然选择藏匿了凶器。
简言之,由于ID卡不需要本人使用,刷卡(藏匿凶器)的人与病人身份可以拆分来看。
如此一来,当前虽然找到了疑似凶器的物件,却并不能据此推断出任何确切的结论,也无法说明自己是否是杀人魔ID的真正持有者。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持有过杀人魔ID卡的人,来过这里,开过对应的衣柜门,然后藏匿了凶器。
一番徒劳的思量过后,于声放下新发现的手术刀,抓紧时间替换掉身上的病人服,随后终于得空独自重新打量这个房间一般大的衣柜。除了衣架上挂的两三件衣物,衣架正下方的抽屉里还整整齐齐摆放着约莫十来套休闲的衣裤与鞋袜。服饰整体设计偏中性化,尺码做了区分,高矮胖瘦的尺寸一个也没落下,男女老少都能穿,连童装也不缺。因此,单从衣物分析,无法据此反推杀人魔的性别与体型等生物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