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保儿与他一对视,两人知己般就着行走天涯的梦想聊了起来。
末了齐声感叹,只可惜他俩都是有家(观)牵挂之人,不然拎上一把剑一壶酒,就此游历未尝不可。
送别了聊得兴起的赵保儿一行,观里迎来了稀客。
裴相公携着他蜀中的老友,出城爬山来了。
两位虽年岁不小,兴头却十足。
先直径去了灵微观看花,又去城郊游了湖,回去之前,绕道金斗山转一圈。
哪怕对元黎来说,这个行程也有点特种兵了。
裴相公的关注点不在这里,他很是遗憾,“可惜那杏花移走后,却不开了,倒教我俩白跑一趟。”
元黎看向另一位老先生,裴相公的老友姓崔,近日方从蜀中赶来。
崔老先生乐呵呵捋着胡子,“无事无事,湖上风光极好,只是风大,老人家被刮得摇摇欲坠。小友观中树密避风,夏天定是个避暑好去处。”
“是极,那我来年入夏再来。”裴相公把他的园子抛诸脑后,一副“我夏天能来你来不了吧”的得意神情。
崔老先生不惧老友挑衅,施施然道,“那我也只好住到夏日了。”
两个老人家边走边拌嘴,走到客堂时,已然商定好春天再去看绛妃。
元黎招呼他两人坐下。桌椅朝外,正对着三清殿前的空地,早几波来客人的香火还没彻底燃尽,从大香炉里飘出轻烟。
裴老爷子指着香炉问,“那香丸你还有没有?年节无事,我俩老头在家点着玩。”
元黎还剩了大半盒,想了想,给他匀了几颗。
裴相公捏着香丸,探头看了看元黎手中的剩余,叹道,“唉,我们加起来也就这么点,怎么够呢。”
元黎无语,“等阿妤归家了,您老再问她要。”
裴相公毫无顾忌地拍拍肚子,“小友,观中可提供茶点?”
二人上午就出门,到此处爬了山,消耗略大。
元黎给他俩上了点大馄饨,想着裴相公清瘦却好吃的调性,又加了两碟酱肉和鱼酢。
崔老先生与裴相公志趣相投,两人饕餮争食般,把碗碟搜刮得干干净净。
分完香丸,吃过了饭,裴相公叫仆从奉上一个灰溜溜的麻袋。
元黎觉着这麻袋分外眼熟,打开一看,几卷纸筒,几根竹管。
“这是罗道卿的麻袋?”
“正是,他托我带的,说是新制的爆竹。我游湖替你试燃了一个,火光四射,就是白天看不大出来。”
裴相公丝毫不觉得偷点一个有什么问题,进而向元黎进货。
“这些小辈也不知道孝敬老人家,我不便问卢太守要,下回他再送你,你匀我些。”
裴相公拍了拍无辜的崔老先生,“我老友要看。”
元黎拿出罗道卿的爆竹研究。
寻常百姓家的爆竹都是晒干的竹子,拿火一点,烧出噼里啪啦的声音,起到震慑年兽的作用。不过本朝道家盛行,炼丹士不少,火药初见雏形。
元黎闻了闻,都是硫磺木炭的味道。
裴相公提醒道,“注意避火。”
他顿了顿,又说,“注意防潮。”
元黎收下了这些新型烟花爆竹。
又过了小半个月,除夕正式来临了。
元黎特地起了个大早,冒着寒风出门,发现外面的人来得齐整,大伙儿都比她更早。
连冬天懒得动弹的阿白都顶着一头起静电的毛发,老实蹲在灶边做烧火工。
赤狐们在观里各个角落打扫。
元黎也被分发了一把扫帚,说是要辞旧迎新,将去年的扫除出去。
元黎打扫完自己负责的区域,早午饭简单吃了顿大饺子,便开始准备年夜饭。
她兴冲冲来到原来的静室,如今的小托班课堂。
客堂窗明几净,最是适合新年聚会。大伙儿挪动桌案,拼凑成一方长几,供年节吃饭使用。
胡珍珍主厨,其余人打下手。
傍晚时分,席间陆续上了年菜。
红汤热锅子,炙好的豚肉,一钵梅花汤饼,还有功夫菜葫芦鸡。
节前空明大和尚送来寺里种的茗茶,此刻被倒进器皿,放在风炉上翻滚。
元黎瞧着林林总总数十道菜,被扑面而来的热气和年节氛围熏到。
过年了!
元黎撸起袖子转头往灶房去,今日她元大厨也要露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