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抬了抬下巴,示意来人将东西递给裴贺,便道:“难民进城,惊扰百姓,今晨竟然发生难民为争抢食物打架斗殴致人死亡的恶事。扶危济困是我们本职,可是也要考虑在能力之内,规则之内。”
裴贺梳理着案卷上的文字,蹙眉道:“便是难民不受控制,只要好好疏导,也可让他们在宁州安居。难不成,刺史您是想将难民赶出宁州。”
“他们说我裴贺是个执拗的烫手山芋,所以才让您来通知我是吗?”他平静道。
靳永源揉了揉眉心:“若是让难民大举进程,在哪里安置,便是有安置的地方,那粮食怎么办?迟早有告罄的那一天。本官并非赞同赶走难民,只是要考虑的事情太多,难民的事闹大,恐怕会激起民愤。”
裴贺心里如同明镜一般,“刺史是希望我书信往长安,寻求支援?”
既然被他说出来,靳永源便也不隐藏,直言:“你从长安而来,应当有可以说话的地方。宁州地小,也只能靠你。今年大雪,粮食就那么多,紧了难民,咱们的百姓便没得吃。”
他目光平静,却让人喉咙发干。
裴贺垂下眼,他知道靳永源话中之意,执意收留难民是没什么,可难民一多,突发的事件便无法避免。他起身作揖:“某知晓了,此事定然铭记于心。至于难民是否驱逐,还望此事给某一些时间。”
靳永源起身与他回礼,挽留道:“今日府中备宴,你该好好留下与我喝几杯。”
裴贺抿出一个淡淡的笑容:“天色还早,届时定赴宴。”
待出了靳府的大门,虞泠才开口:“你当真要书信会京?”
“要想救助这些难民,这是唯一的办法。”裴贺替她整理着披风的领口,慢声道,“我一介司马,在宁州话语权不大,便是不告诉我他们直接将难民都赶出去也无可厚非。”
“他们知你是从长安而来,难道不知道你是被贬黜来宁州的?所谓墙倒众人推,你在宁州都没有的话语权,在长安岂有?”虞泠不解,裴贺要如何请到粮食援助,难不成,他也有靠山。
裴贺看着她,良久出声道:“告诉你也无妨,当初我到凉州为刺史,是有人暗中安排所为。我入朔北,探虚实,得堪舆图,亦是料想之中。”
虞泠愣住,她唇瓣微动,略迟一会道:“是......”
“便是圣人安排。”裴贺回想道,“三年前,我科举入仕,圣人唤我至殿前给了我两个选择,一是在长安为官,二则是去往凉州,找到机会探朔北反叛虚实,再得到云州堪舆图,为一统助力,且许诺我日后荣归长安,可任大理寺少卿一位。”
当时他回到长安便做了大理寺少卿,不少人不理解,挖苦编排他,可是他始终守着这个秘密,来自一个帝王的深谋远虑。
虞泠心道原来当时李谲能以一言将牢狱中的裴贺救出离不开圣人的暗中助力,她深深蹙眉,要变天了。
“秦王能拿到起兵之权是否是他对李谲也有了认可?”虞泠缓慢道,她终于明白李谲那副势在必得的模样。
他们这位帝王,远比他们想象的冷血、无情,心存远志。
两人没有乘轿,而是并肩走在街道上。脚下的青石板方经水浇过尘灰,湿漉漉地泛着光泽,裴贺道:“无数人在说太子优柔寡断、太过慈悲,不能为帝,圣人怎会不放在心上,可太子到底品德、学识都在众皇子之上,太阳耀眼,亦照得星星无光。”
“圣人要给他的最后一项考验便是心狠。”
裴贺看着她,柔声道:“人心本善,学会心狠没有那么容易。”
虞泠心里咯噔一下,她猛然想起曾在虞香敛面前说的话,便转移话题道:“这个靳刺史看起来也并非一个固执己见,独断专行的人。”
此言一出,裴贺面色稍变,干咳一声移开目光:“这个靳刺史哪里都好,只是有一点......”
“什么?”虞泠好奇,追问道。
裴贺咬着一口气,道:“好色。”
城门大开,迎着风雪,一人银甲披身,骑马而来。
李谲眉眼凛冽,多月未归,长安雪盛,不知何时春来。来迎接的百官上前庆贺,乌泱泱覆盖满长街,马上的人却不曾垂眼半分。
“王爷今日需进宫,感谢诸位来此,日后必宴请招待。”随身副将惜字如金,只道这么一句,便随着李谲带领军队离开。
边关战役落下帷幕,只留部分军队在云州驻扎,剩下的人通通随了李谲回长安。
入宫拜见之后,李谲才感到身心俱疲,他坐在榻前,脱下层层的外衣。肩头的剑伤结痂复又开裂,鲜血淋漓,将衣服浸湿了一大片。
“殿下?”黄维景担忧的声音传来。
隔着屏风,李谲冷声道:“不必进来。”
他任凭那血流着,想起那日在沙场军帐中,他引诱虞泠替他取箭,却被她躲过。越想心中便愈加郁闷,李谲挥手,不受控制地抚倒书案上的青玉花樽。
面前,一副静松神鹤图安静如昔,草树蓊翳,吞吐湖山。钓鱼人手持长杆,头戴蓑帽,待着青鱼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