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北宋名臣奋斗史 > 第88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第88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年前成都知府张咏一番清洗,拔出萝卜带出泥,现下各地衙门都缺人手,这些人还不够填窟窿的。

江御展开招兵事宜的同时,训练新兵和归降的叛军,按照性格、本事不同,将他们分为不同的兵种。

而后交给那些身怀绝技的老兵们操练,自己只每月过来几次,检查训练成果,其余时候都在各地奔走招兵,忙着和张咏抢人。

原本应该各种不服管教的叛军,乖得跟兔子似的。

考核当日,这些人的本事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在起义之前不过是平头百姓。

上阵杀敌的本事和这些军中的老油条们比起来,差了不是一星半点,为了学到真本事,自然是俯首帖耳,训练起来也格外卖力。

原以为会被逐出军队的老兵、残兵们,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脱身出来,接手练兵事宜。

受人尊敬追捧,短短月余,就换发了事业的第二春,成日里精神抖擞,腰也不弯了,腿也不疼了,将自己拼杀半生习得的本领悉数传下。

六月,蜀中种下的占城稻迎来了丰收,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京都,开封府。

暗流涌动的京都,被沈知白一本奏折打破了表面的宁静。

秋闱在即,沈知白痛斥科举舞弊诸多事宜,这封奏折像丢进深潭的一块巨石,激起滔天巨浪。

现行的科举并没有糊名,考官在阅卷的过程中能看到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所以世家大族对科举考试大部分垄断,寒门子弟难有出头之日。

——呈上去的都经过考官们提前筛选,毕竟殿试虽然是看皇帝的意思,但春闱参选人数众多,金明池的榜单上有谁,可全由考官说了算。

关系较好的同僚之子,和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你选谁?

一个素有才名的诗人,和同门小师弟,你选谁?

没钱买通考官的人,哪怕文采斐然,排名也相对靠后,上了殿试也是个陪跑的命。

没见这些考官们每每开考前就已经赚了个盆满钵满?

当下因储君之位,私底下的党争变得异常激烈,明年的春闱必定会成为某位皇子手中的筹码。

谁来监考谁来阅卷,都值得大做文章,四皇子最近在这件事儿上很是下功夫。

呵,你们不是私底下钱权交易吗?沈知白索性直接将桌子掀了。

在奏折里提出“誊录法”以及大力推行‘糊名考教法’以保证科举的公平。

是的,在上一次春闱淳化三年时,苏易简担任知贡举一职,初次在殿试中实行 “糊名考校” 法。

但那也只是在殿试里初试,能进殿试的拢共也没多少人,世家子弟被选中也是大概率事件——大不了麻烦一点,通过笔迹也是能辨别出来的。

可是糊名加誊录可就不同了,将答卷统一誊抄、糊名而后才交给阅卷官,这还怎么为儿孙谋前程?

若真推行此法,那世家大族的子弟们不就和寒门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吗?

要是小辈里没有出色的人才,那祖辈的荣耀不就得断送在自己手里吗?

尝到了权利的滋味,谁都不想被打回原形。

这封奏折上去之后,沈知白像是个十恶不赦的罪人,千夫所指。

世家的官员们难得放下党争,统一战线,纷纷上书弹劾苏易简和沈知白。

然而,皇帝在太平兴国五年的那场科举中,尝到过寒门学子带来的好处,加上自己年事已高疾病缠身。

早有对世家动手,替儿子铺路的意思。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正好借此机会,断了这群人的念想,所以态度十分坚决。

两方僵持之下,弹劾的折子如同雪花一样飞往大内,甚至连沈知白招收女官一事都再次被挖出来。

非说她结党营私,有不臣之心,虽然这筏子在大臣们看来十分可笑,但眼下也顾不上这许多。

各方倾轧之下,户部最终没能保住沈知白。

皇帝也有心将她外放几年,以护其周全,等风声过了在转任回京。

遂在和朝臣冷战半月之后,主动按下此事答应科举事宜循序渐进,糊名和誊录只在殿试中使用。

并将沈知白降至成都通判踢出京官之列,平息了朝臣们的愤怒。

大家的注意力全都在科举之事上时,寇准和女儿配合默契,将赵恒推到了皇帝眼前。

八月末,沈知白被贬出京都。

九月初,三皇子赵恒被封寿王,并加检校太傅行开封府尹。

“咔嚓...”

四皇子府内,得知消息的赵元份,生生捏碎了茶杯,碎瓷片扎进手心,血液顺着指尖滴落。

“...不要让她活着赴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