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北宋名臣奋斗史 > 第75章 回京述职

第75章 回京述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马儿能配种时就能省下换的粮食。”方鸣晨没等他说完,翻了个白眼接过话头。

“这话我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你等两年后再跟我说这个。

指望这,我还不如盼着户部大发慈悲,多给拨点钱以解燃眉之急!

你那飒沓如流星,马上舞枪的劲儿呢?”

江御摸摸鼻子,没好意思说话。

三月,春闱放榜,开封城内热闹非凡。

人群中的江珉将金榜从头到尾,来来回回的看了好几遍,终于在中间找到了自己。

嗯,至少比上次好。

然而借着回家探亲,参加春闱的姚宗嗣铩羽而归,至于原因他自己也清楚,大概是因为在军中并没有用心读书的缘故。

挨着一群粗人,天天在你账外训练,成日里不是喊打就是喊杀,谁能静得下心读书?

姚宗嗣摇摇头,准备回涞水县,但在出发前,开书铺的长兄不由分说的塞了好些书给他。

“给,这都是这几年京中卖得极好的书,还有一些闱墨集,你当差得空了就看看啊!别有压力,咋在考两次,你还年轻!”

软乎乎的小侄儿抱着他的腿,眼泪汪汪的盯着他,舍不得这个喜欢的叔叔离开。

门内是母亲不舍的眼泪,和父亲期盼的目光。

姚宗嗣暗暗发誓,一定要考回京都,一家团聚!

“中了!五十八!”

人群里爆发出一声欢呼。

“恭喜晁兄,贺喜晁兄!赶紧准备殿试!”

晁姓青年,正是当初沈知白在酒楼里遇上的那个愣头青。

说起清丰县,晁家绝对是最有名的,无他,晁家大房晁迥是太平兴国五年的进士。

眼下在朝为官,这晁平若中了进士,就能够靠着自己伯父,博一个好前程。

在场的人无不眼含艳羡。

清丰县这次通过春闱的举子,一共有三位,三人借住在晁平的伯父晁迥家,等着参加殿试。

——这下可没人在提点他们,也没人硬将知识灌进他们的脑袋了。

毕竟沈知白自己都没有参加过殿试,接下来的路全靠自己了。

晁迥没料到二房的侄儿真能考过春闱,抓紧时间给他恶补了一下殿试知识。

没考中的清丰县举人,都已经先行动身回去了。

直到四月,殿试张榜,沈知白才得知,县里杀入决赛的三个人,一个都没考上。

怒其不争啊!

转头就对县里的学生们展开了新一轮的‘磨炼’。

江珉在开封府左等右等,张榜时才发现没有自己,本来榜上的位置就不够靠前,这个结果也在意料之内。

想着江御的话,索性拿着推荐信再次去了睢阳书院。

这些年的书到底是没有白读,这次江珉终于如愿考进了睢阳书院,在下次春闱前,他会一直在这里进学。

时间很快到了下半年,在连续的旱灾后,难得今年还算风调雨顺。

京师附近,种植了占城稻的州府,迎来了大丰收。

新米刚刚上市,米价就开始下滑。

汉书有言,谷贵伤民,谷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有了一次粮食价格调控的经验,户不再次出手,在米价跌至价格红线时,立马出手,在市面上收购粮食。

帮助平稳粮价,至于收来的占城稻,当然是交给司农寺。

由司农寺继续向南推广占城稻的种植一事,让百姓家家有余粮。

说起来,随着大宋钱庄的陆续建成,天下钱财源源不断的向京都涌来。

同时清丰县也迎来了丰收,今年收上来的粮食,将县衙的米库堆积得放不下。

县里的米价也开始下跌,沈知白干脆将市面上多出来的稻米送上开封,反正司农寺不嫌多——只要他们给钱就行。

没等稻谷送至京城,沈知白先等来了回京述职的诏书。

算算时间,是差不多快满三年了,估摸着这次回京述职就能等来调令。

同时回京述职的还有江御。

两人将手头秋收事宜处理完毕,终于在十月初踏上了回京之路。

京都,许王府。

“出去!都给我滚出去!”

“啪嗒!”

二皇子的侍妾张氏,状若疯狂的打砸着目之所及的一切。

“贱人!贱人该死!王妃之位明明是殿下许给我的!”

片刻后,她冷静了些,这才叫人进来收拾东西。

看着丫鬟战战兢兢的跪在地上收拾花瓶,张氏的目光落在了破碎的水壶上。

眼神闪过一丝阴毒。

“秋月!”

丫头应声而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