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太平旧梦 > 第17章 当时明月在

第17章 当时明月在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镇国公主但觉以往看轻他了,摇头叹道“姑祖母竟不知我棣儿有此大志。”

“不是,”楚棣脸颊绯红,连忙亢声解释:“棣儿实不懂三叔所想。”

“听棣儿之言,仿佛宋蔺每战必胜,是他一人之功。然而,沙场征战真如此简单么?非也,非也!战功彪炳背后是将士浴血、战备齐全、后勤到位、前朝决策、百姓民心所共同铸就。先帝在位三十余年,文治不足富民,武功以战养战,不值得大肆歌功颂德。一则天下之大,掠之不尽;二则有道者居之。师出无名,何人信服?以不义之战掠夺他国土地城池,国难强,民难安,纵然九州列国揽于怀中,君王又有何意趣可言?依我看来,将来新君即位推行文治休兵罢战,大晋方能有锐意进取之日。一切一切,徐徐图之,切不可操之过急。”

楚棣没想到今日有此收获——公主不会接见百官,亦不存翻覆朝政之念。

“姑祖母一心为国,是孙儿狭隘了。”他兴奋道:“待孙儿回宫,必将今日所言原封不动转告太子,太子旧疾必愈!”

一桩事了,一桩事来,这满院官员如何处置?真真是一桩难题。父亲临终嘱托他拿回南衙,瞧着黜庙堂之武势在必行,若无军功在身,他在军中恐难有立锥之地,如何能取代宋蔺?前路漫漫也。

这时,女官自房中捧来一柄黑铁汉剑,放到桌上。驸马宋邯被驱逐离开长安时,早料到今日诸事,夫妇二人深谈过后,一致认为太子术治纯熟,主张于国有利,更有知人善用的大德,实为上才,不可轻言废黜。是下了死心保扶他上位的。

又说国家稳定,在君臣一心,因此叮嘱母子二人需得做到“贞静”二字。贞者,志节坚定,操守方正;静者,安定有序,求理义之必然。

这些年来,公主和宋蔺一直遵从他的意愿,处处避让以求安宁,只是太子促狭,抑或故意视之不见,终于到这地步,要她一个长辈低头言和,因为这是解开心结的最佳时机,也是最后时机。

院中一片寂静,镇国公主将汉剑推与楚棣,叮嘱道:“将此剑奉与新君。”

“姑祖母,这是......”楚棣接过放好,想起父亲临终之时,眼眶忽的红了,“孙儿有一事相求。”

“你说。”镇国公主应道。

“舅公与父亲亲如父子,”楚棣泪流不止,哽咽道:“孙儿恳请、恳请姑祖母让舅公回京归祭,父亲泉下有知,定能、定能心安。”

“什么?繁儿想见他舅舅?”镇国公主惊讶了。

楚棣吸了吸鼻子:“是,父亲弥留之际连问两遍‘舅舅为何不回长安’。”

过往恩怨闪过心间,镇国公主感慨万千,“昔日要赶他走,今日又要他回来,何苦来哉!”

楚棣猛地跪倒,“姑祖母,孙儿求您了。”

镇国公主叹息一声,向女官吩咐:“立刻修书一封,请驸马回京奔丧。”

女官道:“公主,九原距长安一千六百余里,驸马年事已高,若是星夜赶回,一路风尘,只怕于身心无益。”

“不管了,即刻修书送去。”

“是。”女官领命,退身而去。

“多谢姑祖母垂怜。”楚棣重重一磕,直到被人扶起,仍感慨道:“孙儿贸然登门,叨扰姑祖母了,原本只为传一句话,但与姑祖母一番对谈,胜过昔年苦读之功。正所谓‘朝闻道,夕可死矣’,真不枉此生了。好在孙儿年少,将来还可如姑祖母和三叔一般,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镇国公主审视着他,语调变得迟缓淡漠:

“棣儿,论政见权谋,你是中常;论品行心性,你远胜新君,有成大事的坚韧与仁德。若能潜心精研政务,将来必为大晋肱骨之臣。只是,你这一向不在朝中,为何认定新君之政气象不佳?”

楚棣一阵深思,却发现,说不清道不明,垂下脑袋:“孙儿心里很乱,不知该怎么说。”

镇国公主宽慰道:“棣儿,不要担心,你可如实告我。”

楚棣默然良久,再抬头,几乎有些愤慨:

“只有一点,我与楚棠一母同胞,他贵为一国太子,我却除了出生时的份例封赏,别的一概没有,我安能服气?”

听闻此言,镇国公主满心劝告全埋下去,若楚棣说出一番为国为民的道理,她会一一为他拆解,可这是孩子话呀!孩子是听不进劝告的。

故而,她只是深叹一气,没再言语半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