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明]权二代,但抄家流放 > 第35章 潜龙勿用(8)

第35章 潜龙勿用(8)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八章

辽阔的夜空中点缀着稀稀落落的星子,一轮明月朗照天下,照着西来的归客趁夜到京。朱见深抬头时,恰见到于涣踏入大殿,身披月光,携着烈烈西风而至。他虽蓄了须,眼睛却还是如当年那样明亮有神,如同波光粼粼的水面,又似天上星光尽被揉碎入他眼眸,以致今夜星光黯淡。

“草民于涣拜见皇上。”于涣一撩衣摆,跪在地上,却不会让人觉得他低声下气。

朱见深愣了一下神,从御座上下来,走到他面前把住他的臂膀,唤道:“于师傅。”

这一个称呼将两人都拉回到那段讲学的时光,于涣旁征博引、风趣幽默,尽显三元风采;朱见深沉静听讲,腹有思略。

于涣抬起头,笑道:“草民已不是沂王的讲读官了。”

“我曾经说过,就算只有几天师生缘分,也欢迎师傅来我这里喝茶;而我们三年情谊,您怎么会担不起我叫一声‘于师傅’呢?”朱见深诚恳地说,“我虽在深宫,却也能听到师傅的文章传诵。抚卷读来,好似又听到您讲课一般。不妨趁此机会,您再来给我讲一讲这些年的事吧。”

“草民领旨。”

于是于涣信手拾取记忆中的碎片,将它们串成珠串,娓娓道来。他讲到边关苦寒,底层的军士饱受长官鞭笞,沦为军将家奴;他讲到百姓被地主和官吏欺压,走投无路之下或为寇、或逃籍、或卖儿鬻女,只求一条活路;他讲到太行山的风光,却藏了不知多少盗匪;他讲到天灾与瘟疫,造就空屋与横尸遍野。

“如于师傅所言,我大明莫非要亡矣?”朱见深认真地问。

于涣看着十七岁的少年天子,正与自己当年一般年纪。他躬身道:“自然不至于。不论何时,都有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之人,只要他们在,并且能被重用,圣天子自然垂拱而治,大明就不会亡。”

朱见深笑道:“朕这不就请于师傅回来了吗?”

“臣谢陛下隆恩。”

“师傅不谦虚一下?”

“臣岂可否认陛下识人之明。”

朱见深又笑了起来:“今夜已经很晚了,朕本不该再叫你跑一趟。于师傅,待会儿朕再派那个锦衣卫送你回去。当初皇叔要赐给于少保的宅子还在,你就住那吧。”

于涣满脸感激地拜谢道:“陛下体恤臣下,臣不胜受恩感激。”

两人又絮叨了几句,于涣告退离开。朱见深望着他的背影,眼中难掩欣赏。于涣的确是个人才。

“朕这么做,够了吗?”朱见深自言自语道。于涣说得对,他应该好好提拔一批人才。要用谁呢?谁被埋没了呢?景泰一朝的旧人,正是他可以利用的一个班底。

——

于涣脸上的表情一点点褪去,最终只剩下如渊的平静,似一尊玉像,看起来温润实则触感冰凉。

过去经历的事让他无法做到像父亲一样倾心对待一个君主了。他只会去审视,去衡量,去揣度,自己对天子有什么价值,天子又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价值。能坐在那个位子上的人,早晚会被异化为一头冷酷的握紧权力的怪物。

皇权之下,众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无人能抵挡它的倾轧。而权力的更迭轻而易举就能葬送人的性命、奉上一场富贵。如果不是朱见深接过权力,于涣还能回到这里吗?

于涣踏着砖上的月光,一步步离开了这座吞噬了不知多少人的皇宫。宫门口,锦衣卫已经为他备好了马。

——

虽然于涣是被秘召回京,但这个消息还是在第二天很快传遍了朝廷。人们打量着这位新任的大理寺少卿,在视线交错和窃窃私语间交流着看法。

“文采斐然……”

“做刑名靠的可不是文辞。”

“陛下莫非要为于少保平反?”

“此乃拨乱反正之举。”

“听说他也做过些词讼的事。”

“小打小闹,上不得台面。”

不过人们一致认为,于涣为人和于谦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于谦总是板着脸,锐利的眼神仿佛能刺破人的肌肤看到内里,不怒自威;于涣则常带笑意,目光平静,内敛而深沉。他这样倒不像一个大理寺的官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