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秦王扫六合[嬴政水仙] > 第69章 第六十九章,正文完

第69章 第六十九章,正文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中原陷于常年战乱,连年的征战不知死了多少人,而如今是难得的太平,国家却也不是一时间就能摆脱贫困的。

朝廷当然需要崇尚节俭,不过那是治标不治本,与其崇尚节俭,不如施行一系列政策发展民生。

赵政素日里也并非喜好奢靡、铺张浪费之人,只是他是偌大的一个秦国的皇帝,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有些的场面和威仪该有还是要有。

本该在齐国灭、四海一后便率领文武大臣前往泰山封禅,却生生地拖到了今时今日,期间赵政还东巡过一次,转眼已是秦王政十七年,而赵政也年近而立。

天下方才一统,又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变革,毕竟赵政想统一的不止是天下,还有人心。

这些年诸事繁忙,赵政不得空闲,也就暂且将泰山封禅一事搁置了下来。

所谓泰山封禅: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泰山封禅后得到上天的承认方为天子,其实秦国的百姓并不信这些,这样的封禅大典是齐鲁之地的文化,昔日齐桓公欲行封禅之礼而被管仲阻止,用的理由便是祥瑞不现、上天不认的理由。

齐鲁之地儒生的声音太大,掌握着天下的舆论,赵政也不得不遵从,可事实上当今又有谁真正的见过所谓的泰山封禅。

车驾上,李斯将他为了泰山封禅所撰写的文章交与皇帝审阅。

赵政接过,观那竹简上的两篇文章,第一篇是: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一十三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

而第二篇则是: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赵政不由得想到,如若李斯不为治世之臣的话,入后宫当个内侍也不错,他这溜须拍马的功夫乃是当世一绝。

当然这也只是调侃而已,李斯的文采的确不错,若不为官专心著书倒也可以留名后世。

“便如此立碑吧。”赵政将竹简递还给了李斯。

李斯应声:“诺。”

随后便是长久的静默,皇帝的车驾奢华宽敞,可若与皇帝同乘,还真是有些如坐针毡。

既然皇帝陛下在处理政事,那与之同乘的李斯也开始忙于政事了,虽然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但总好过干坐着。

因为是史无前例的封禅大典,自然不能寒酸,皇帝仪仗、车马随行一路晃晃悠悠地到了齐鲁之地,于当地召集了七十余位儒生博士稽考封禅之礼。

只是这礼制久远,谁都没有亲眼得见过,说是无可稽考却也不是,只是可稽考的不多,也便众说纷纭。

赵政听他们争论得头疼,所以为什么非要进行这泰山封禅呢?既然这般为人重视,又为何稽考不明?

赵政一意孤行惯了,既然说法不一,那便自定礼制进行封禅。

而这样做的结果则是引起了一众儒生的不满。

儒生们固守旧礼,更遑论是这样重要的封禅大典,可他们对具体礼制也说不出个一二来,欲要自定礼制他们又不同意。

当真是令人头疼。

两相妥协之下便计划沿用其中较为准确的,剩余不可稽考的再自定。

一行人先至峄山立石刻碑记载秦之功业,后行祭礼表明始皇帝如今已具备封禅资格,再前往泰山进行封禅。

而这封禅大典,需要秦王率领百官临岱顶行登封礼,再于梁父山行降禅礼。

那仪式浩荡,若赵政一人再携几个武将上山又下山的倒是无妨,只是这其中不少文臣,更有年迈多病者,自不能走如此狭道险地登山。

便只能在济北郡先安顿下来,先辟山修路再登临泰山。

那些祭器、祭礼被堆积在山下由将士们戍卫,而赵政则居住在济北郡的一处宫殿里,这处殿宇是原先齐国王室所修建,后已荒废,不及咸阳宫万一,作为暂住之所却绰绰有余。

秋日里天高云淡,不似春日多雨,不似夏日炎热,不似冬日肃杀,又何以言谈寂寥。

不仅天气适宜,更是个丰收的季节,为君者最喜欢的就是秋日了,若是岁丰年稔,百姓家中皆有余粮,那便是再好不过。

赵政于院中练剑,一劈一刺、一挂一削,寒芒过处是风声凌厉,遍地的落叶被踩的窸窣作响,秋风摇曳着枝桠,光影在赵政的身上斑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