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下课,两人一起来到办公室找吴老师。
吴老师拿出两人的底稿,开始说起两人优缺点,“天真,你的作文一向是立意很新颖,整篇作文的结构也很合理,不过老师觉得你这篇文章的情感抒发不够自然,有些生硬;紫菱呢,你正好和天真相反,你这篇作文以小见大,情感流露真诚自然,但是你的结构把握得不是很好,整篇作文略有些失衡。你们俩可以互相学习下,取长补短,还有几天时间,再精心打磨下。”吴老师说完,就把写着红色标注的底稿交还给两人。
两人回到教室,互相交换下稿件,看完后,程紫菱不禁感慨:“真真,你可真有想法,怎么想到以百年古榕作为切入点的?”
许天真在上周日回老家吃午饭时,看见路中间的古榕而灵感爆发,写了篇以古榕为视角的作文,文中的古榕在灵智初现时恰逢华国积贫积弱,古榕所在的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被匪患、军阀割据及侵略者的入侵,搞得民不聊生,一个当地年轻人某天被逼得家破人亡,带着家里仅剩的最后一点干粮,来到榕树下,捡起榕树掉落的一小支枝干,捧起一掊土,装进编得细密的小竹篮里,将枝干扦插进去后,便离开故土,到外面闯荡求生。每到一个地方,年轻人就找地方将枝干种下,离开时再带走,小枝干净也顽强地存活下来,最后跟着年轻人去到港城。年轻人在港城扎下根,而当初那一小截枝干,也慢慢长成大树,古榕一开始能模糊的有些感应,到后面枝干长成榕树后,双方甚至能共享对方视角。
古榕见证年轻人在异地的艰难求生,在原本属于自己国家的土地上过着二等人的生活,而小榕树也跟着一同经历这片古老土地的沧桑巨变,变成老榕树。现在,终于到了1997年,十几岁的年轻人已经来到耄耋之年,临终前的愿望就是能够再见见故乡,也不知道故乡的那棵榕树还在不在。最后,港城的老榕树将自己和故乡古榕共享的视角托梦到老人的梦里,老人流下欣慰的眼泪,最终与世长辞。
“唉,感情不够立意凑哇,我也觉得我一直写不出那种真情实感,总觉得缺点啥。你看,你的作文情感抒发就很水到渠成。”程紫菱这次写的作文就是以爸爸在她小时候带回家的一个地球仪作为切入点,许天真觉得她真的是天生吃写作这碗饭的,通篇作文的情感层层递进,最后达到高潮,相反自己的确实就有些单薄。
“真真,你写的时候还是要把自己带入那个角色当中,你想想以年轻人的,古榕的,小榕树的,都很有感情的。”
“恩恩,我再好好想想,紫菱,你的结构有些头重脚轻了,前面要再适当删减些。”
两人开始互相交换看法,不得不说,经过这么一交流,确实对自己的作文都有些新想法,立即拿出笔各自在底稿上修改起来。忙忙碌碌,一周很快过去,周五早上两人将最终的定稿交到吴老师那里,吴老师看过之后点点头,两人便一起将稿件装入信封,邮寄到指定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