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霜雪尘埃 > 第49章 第四十九章 战俘船

第49章 第四十九章 战俘船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于是许多人便都涌了过去,梅思想要看得仔细一些,便随着一起过去了。

到了船队停靠的地方,船上船下走来走去的一些人,果然是穿着解放军的黄军装,我的天,还是棉袄呢,四月里虽然不是很炎热,不过棉袄还是穿不住的了,他们怎么还没有换装?

另外再一看甲板上坐着的许多人,竟然是国军的服色,一个个垂头丧气,很是沉闷的样子。

这时候岸上的人已经嚷叫起来:“解放军同志,给我们一点饭吧!”

船上的人看到这种情形,便又搬了米下来,在陆地上煮饭给大家吃,许多人围着那煮饭的锣锅,你一句我一句地说:

“去年好大的水啊!”

“房子给冲垮了,只能住在船上啊。”

“就等着开仓放粮啊!”

那两个煮饭的战士满怀同情地应答:

“大概过不久就有救济了,解放战争刚结束,现在政府也困难,不过肯定会有粮食发过来的。”

“老乡们受苦了,不用担心,有解放军在,一定会有办法的。”

过不多时,饭煮好了,灾民们排着队,拿着盆碗装饭,一个接着一个,十几分钟之后,梅思来到了锣锅前。

一个解放军战士站在锅前,手里拿着大饭勺,舀了满满一勺,头也不抬地举在那里,正等着往伸到面前的盆里装饭,却不见碗盆出现,只听到一个年轻女子的声音问:“同志,这船上的都是什么人?”

那个战士这才抬起头来,发现面前站了一个穿旗袍的女子,一看就是“资产阶级”的风貌,不是劳动阶级,他是贫农出身,本能地有点反感,不过在部队里受的教育,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需要团结的对象,这个阶级本身并不是邪恶的,于是便耐着性子解释道:“都是国民党军的俘虏,遣送回原籍去的。”

梅思于是明白了,她点了点头,继续问道:“你们是从哪里来?”

“重庆。唉我说,你究竟要不要吃饭?如果吃呢,就把碗给我,如果不吃呢,就让后面的人上来打饭。”

怎么称呼这个女人,是个问题,叫“老乡”是肯定不合适的了,看她的样子,也不适合叫“同志”的,最合适的是称作“小姐”,不过这种叫法有点太“剥削阶级”了,现在已经是新中国,不时兴这个了。

梅思说了一声“抱歉”,便退到了一边,让后边的人来装饭,自己则是站在岸边,望向船上,那甲板上的国军战俘也已经开始吃饭了,一个个闷声不吭,只看到筷子碰着碗的动作。

这个时候,似乎是发现了岸上的异样,一个干部模样的人从船头走了下来,笑着问梅思:“同志,你是要去哪里?”

“江陵。”

“哦,那么不很远了。是住在那边吗?”

“我在那里当教yuan。”

旁边听到的人,面色都显出敬重。

“原来是这样。这一次是从故乡来吗?”

“是的,母亲病故,我刚刚料理了那边的事情回来。”

对方脸上瞬间露出同情的神色:“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活着的人还要保重自己啊。”

然后两个人便谈起了船上的战俘:“成都歼灭战之后,几十万呢,可得谨慎对待,团以上的军官都送进教导团了,思想改造,下面的愿意留在解放军,就补充进队伍,不愿意的,比如这些人,就送回老家生产劳动。这几年的大仗打下来,人民当然是胜利了,可是人力物力也消耗巨大,比如现在,这里发洪水,硬是抽调不出物资来救济,所以让这批人回乡务农,也是缓解一个大问题,大家不能光是打仗啊,也需要有人搞生产,不然吃什么呢?另外将来啊,这里的水利肯定也是要搞的,不能年年这样发洪水啊。”

梅思轻轻点头,当年在延安,同学们畅谈未来的新中国,就曾经说过:“要兴修水利,到处都是鱼米之乡,再没有洪水了,也没有旱灾,这里缺了水,就从那里调。”

当时只觉得仿佛有一张巨大的画布铺展开在眼前,大家手握着画笔,在上面纵情绘画,勾勒出一个美好的图景。

又说到这一路的辛苦:“船员是湖南人,菜烧得这个辣啊,实在受不了,只好吃自己带的榨菜。”

梅思笑了一笑:“你们南征北战,居然不能吃辣。”

自己吃辣倒是还行,广西本来就能吃辣的,到了湖北,也是吃辣,自己虽然不能吃得特别辣,但一般都能应付。

那个人似乎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呵呵呵,以后会练出来的,‘不吃辣子不革命’嘛。”

他这一句话,让梅思瞬间想到了主席,主席酷嗜辣椒,在延安是出了名的了。

出神片刻之后,梅思又问:“在四川的国民党军里面,有没有广西人呢?”

那位干部一愣,这个自己还真的没有留意过,在四川与解放军作战的,除了当地军阀,其他多数是胡宗南的队伍,以河南、陕西人居多,至于是否有桂系的部队,自己之前没有注意。

“想来是有的吧。”

他只能这样说。

梅思的视线掠过驳船,投向开阔的水面,目光幽幽的,也不知在思量着什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