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大理寺劫狱之后,周锦悦便时刻关注着朝堂对此事的动向,朝堂上的的每一寸空气流动都仿佛承载着权力斗争的暗流。
她本人自是不方便露面,但也时刻关注着大理寺和白晟宁那边的情况。
那日因为大理寺的牢狱失火,着实在朝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皇帝暴怒,首当其冲的就是周锦明的舅舅,傅杰的父亲傅通。
傅通身为大理寺卿,他就是头一个挨批评的。周锦悦对此很是愧疚,虽然火不是她放的,但她包庇了放火的人。
但傅通为官多年,倒不至于因为这点事被皇帝记恨上,只是公务上有些麻烦罢了,毕竟是在他的管辖下出的事。
但令周锦悦没想到的是,傅通的麻烦在其次,更大的麻烦是,皇帝和太子再次起了冲突。
太子与皇帝之间的裂痕,如同冬日里被冰封的湖面,看似平静无波,实则暗藏汹涌。
皇帝本就对太子不满,太子在皇帝已经给王林定罪的情况下,还是一力为王林求情,此次关押王林的牢狱失火,皇帝似乎怀疑其中有太子的手笔,据中宫传来的消息,皇帝岁虽未在朝堂之上公然责骂太子,但私下言语之间,却已然认定此事与太子有关,对傅通这个大理寺卿反而只是口头斥责了几句。
柳沧澜做的十分缜密,他事先就准备好了尸体,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把那些人运进去的,那把火更是把那些死士的标志烧的面目全非,也没人认出来。
因此傅通只是因为失火一事受了斥责,并没有其他损失。
与皇帝的怀疑比起来,那几句斥责更加的微不足道了。若是皇帝说出口也就罢了,太子还有办法自证清白,可偏偏皇帝只是怀疑,让太子想辩解也自证无门。
皇帝不仅仅是只是私下态度上对太子个人能力的质疑,更是频频对太子背后势力加以警示与打压。从前与太子绑在一起的利益团体,已有分崩离析之势。
后来又几次三番,皇帝对其言辞严厉,直指太子“不思进取、妇人之仁”,这不仅是对太子政治才能的否定,更隐含着对太子继承大统能力的深深忧虑。
每一次的斥责,都像是一把锋利的刀刃,在太子与皇帝之间本就脆弱的信任之桥上,又添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各方的消息都表明,皇帝已有废储之心。
周锦悦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切,她的心中既有对太子的同情与担忧,也有对朝堂局势复杂多变的深刻认识。
周锦悦最近频繁来往于皇后的椒房殿。
和上一次见面相比,皇后的眼角眉梢透出的疲惫之色更浓了。
皇帝这是铁了心看太子不顺眼,便是太子什么都不做,也是错的。
最累的是皇后姨母。
周锦悦看着皇后鬓角的白发有些心疼。
太子屡屡抱怨皇帝对他的打压,却又没有办法做出什么实际的成绩,皇帝不满,皇后和皇帝的关系再亲密,也亲不过儿子,于是帝后之间的情分便在一次次的争吵中消耗殆尽。
这么大的动静自然瞒不过后宫诸人。
朝堂上不消说,许多原先看好太子的朝臣这段时间也慢慢退回去了,选择观望。
至于后宫......
周锦悦最近连连跑皇宫,正是为了即将发生的一件大事。
皇家的祭祀礼就要到了。
这是皇家祭祀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京中所有有品级的官员及命妇都要参加,所有人都必须在辰时三刻之前赶到。
周锦悦身为一个有品级的郡主,自然要参加。
陆家在京城的几位女眷都有品阶在身,也都是要参加的。
周锦悦在这一天早早的就起来了,换上了命妇的正装。这种在祭祀场合穿的正装是十分繁琐厚重的,层层叠叠的衣衫,再加上头上装饰,看起来富贵非常。当然,其中的重量也只有穿上的人能感受到。
陆家的女眷主要还是老夫人领头,周锦悦只需要跟着老夫人和婆婆嫂嫂就好了。她正在想找个什么借口独自去找一趟皇后,不料刚进宫,就有皇后身边的宫人来请。
“皇后娘娘听说二少夫人早早就到了宫中,便使了婢子请夫人过去一趟,等会儿和永乐公主一起去参加祭礼。”
陆家人皆知晓周锦悦与皇后的关系好,这样的宣召也是合理的,都没有阻拦。
皇后此时正在内殿中等她。
听到声音,皇后转过头来:“央央,你来了。”昔日美丽端庄的美人头上已经出现了几根银丝,尽管看起来还是年轻,但语气十分沧桑。
周锦悦听得有些不忍,走上前去,蹲下来握着皇后的手:“娘娘,情况如何,人抓到了吗?”
皇后垂眸,感激的看着这个孩子:“多亏你留了个心眼,不然今日我便交代不过去了。”
皇后庆幸她一开始就十分信任这个侄女,否则也不会听从周锦悦的话,从她供奉的佛堂里抓到了别人提前放入的巫蛊娃娃。
今上的生母就是被巫蛊之案害死的,若是在她这里发现了诅咒天子的巫蛊娃娃,她这个皇后,怕是要做到头了。
即便皇帝念着夫妻多年的情分,不会废她,怕是也会留下隔阂,转移她后宫之主的权利。
只可惜那回没有将钉子全部拔干净。还是周锦悦上回提醒她,让她注意接触祭祀礼服的人。
皇朝祭祀是大事,在祭典上,皇后的礼服出现差错,也是一等一的大事。
皇后领着她去地上那一摊金灿灿的礼服。
周锦悦翻了一下,已经有被撕裂的痕迹了。
祭祀用的布料是最上等的锦缎,讲究华丽肃穆,韧性也不是可以轻易人为撕烂的。
周锦悦只轻轻撕了一下,这个裙摆便被撕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