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御宴以后,扶疏便来到了官家专门为朝廷命官准备的府邸之中。引她去的内侍告诉她,从此以后,这便是她的宅邸了。
许是因着宴会上天子将调子起得太高,导致扶疏现下地位过于特殊,王公贵族并文武群臣由于刻意避嫌的缘故,这几日无人将她宣引,亦无同僚来下拜帖。
门庭冷清,可以罗雀。
也是,如今百官朝臣多在各位殿下处效忠谋生,没有主君的意思如何敢放下观望之心。
经御宴簪花一事,扶疏已成了天子孤臣,还是位自身毫无党羽或人脉可以倚仗的孤臣。
此时此刻,说是一叶孤舟浮沉在两股巨浪惊涛的交汇点也不为过。
扶疏倒是去了大理寺办公处点卯,一趟下来只觉浑身不自在。
上至大理寺少卿,下至主簿司狱,见着她如避猛虎长蛇。虽面子上是给足了,疏远警惕之意却是一眼可见。
恐怕这些日子自己已成了他们背后议论的主角,人事档案也差不多会被他们扒个底儿朝天。
不过没关系,上面除了名字都是假的,由他们看去罢。
之前将她下狱的那位大理寺正她也见着了,现在是她的顶头上司。
倒是托了簪花的福,现在至少是明面上,他还不敢对自己怎么样。天子虽权势不再,说到底也是九五之尊,如今正是风口浪尖,区区寺正怎么敢轻举妄动。
————
京兆尹倒是麻利,很快将帝都纵火案的诸多卷宗并证词证人一并甩手给她了,自己乐得免责。
大小卷宗,扶疏连夜细细看过了。
几个案情瞧起来倒是并不复杂。最近一个月,每隔数天,帝都某处便会突然失火,直至今日已是发生了数起。
要说失火,如今正是秋冬季节,天干物燥,帝都又多的是人流密集之处,失了火并不奇怪。
可奇的是,每起失火都发生在皇室贵族常去游玩之处,或是园林,或是山庄。
更为蹊跷的是,每起失火都会烧死一位朝中大臣,且这些朝中大臣无一不是夏侯党人,忠心耿耿跟随崇宁公主,也是夏侯家族的心腹。
现场均是一片狼藉,死者被烧得面目全非,周边环境亦被烈火焚烧得一干二净。
刑狱勘案,最棘手的莫过于纵火。
因着大火能将一切证据烧毁,连蛛丝马迹都不剩。
起初主管帝都治安的京兆府并未将这些案子想成是有人故意为之。
直到数日之前的某个深夜,在一处皇家园林之内突燃熊熊大火,差点烧死了崇宁公主的胞弟,同为夏侯皇后所出的八殿下元谦。
八殿下元谦年纪尚幼,不过堪堪九岁,是其乳娘拼死相救才将其救出。由于年纪太小,经此一事又惊吓过度,根本问不出任何有用的信息。
夏侯皇后听闻此事后大怒,崇宁公主下命彻查,又将好些负责京城警卫的金吾卫将军罢职。京兆府这才将这些案件一一串联起来,得出了是有人故意纵火的结论。
要说治安之严密,谁能有这些贵族高官侍卫众多。纵火者却依旧能一次一次地得手,要说背后没点背景,谁也不信。
扶疏翻着卷宗,看到八殿下元谦遇险地点,心念一动。
此处正是扶疏那日正午去寻七殿下元谌所去的那处园林,失火的时间点发生在扶疏探园之后大约十余日。
再看看别的纵火案的发生地点,扶疏有了些猜想。
出了宅邸,悄悄摸摸四处打听,一一求证。果不其然,这些纵火案的发生地点,都是元谌曾去游玩过的地方。只不过火灾发生的时间点都在这之后一些时日,并非即刻发生。
一次可以说是巧合,接连几次就很难再说是巧合了。
这些巧合,无疑会使嫌疑陡增。
不过也不尽然,这些园林山庄也并不是只有元谌一人去过。整日不务正业的京城纨绔六殿下元诞,还有旁的几位殿下,多多少少也都曾去过的。
扶疏回大理寺清点属下的人手,想带些人去勘察现场,再派些人深入打探消息。
只是很快便碰了钉子。
整个大理寺几乎上上下下都是崇宁公主的人。
扶疏虽名义上管着两个主簿,几位狱掾、司务,还有十几个当差的衙役,可这些人似乎是俱得了上令,无一不是消极怠工。他们面对扶疏的指派阳奉阴违,表面上恭恭敬敬,背地里能拖则拖。
一旦要外出办案,便个个有了采薪之忧,称病在家,像是商量好了似的。
还有几个趁着授衣节的当口,纷纷请假回家探亲去了,一去便请了十几日。偏偏这节日休沐的规矩早已由吏部敲定,扶疏亦无法阻拦。
如此这般,便成了光杆司令,无人协助。
卷帙浩繁,疑点重重,她一个人如何又能办成这诸多事?
一时之间,扶疏亦不敢轻易去寻求天子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