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棋盘样交错铺就的地砖,穿过装有深色木质栏杆的长长走廊,两边墙上描绘着姿态各异携手连排的金色浮绘古仕女。这搭配着实显得怪异,但架不住雕刻师精细的工艺,颇有种混搭的美感。
终于绕出了这幢别墅楼,荣淮却带贺嘉走了连接的游廊,从小径入了花园,寸土寸金的地界,花园不大,有限的假山竭力堆砌出重叠的模样,各色花卉也开得正鲜艳。
倒是贺嘉眼熟的那个马尾辫年轻女佣已经提前一步,帮他们把水果甜品摆在了中心的凉亭里。
贺嘉不由内心倒吸一口凉气:这服务,真是到位哈。
“你学习还顺利吗?”仍旧是荣淮开启话题。
贺嘉低眉顺眼道:“还好,前段时间校内的考试,老师都说我各科成绩有进步。”
她及时接收到对方发射的善意信号,觉得自己不能让气氛这样继续尴尬下去,开始反问:“五哥呢?我听妈咪说你成绩很好。”
贺嘉听她妈咪简单介绍过,比如眼前这位高中就被送去英国读贵族中学,今年报考了剑桥。因为荣淮高中学制不一样的关系,他开学早结束也早,考完A之后,现便在家等Offer。
“嗯,还行。”荣淮似乎试图惜字如金。
贺嘉……贺嘉有点懵。
贺嘉开始怀疑,是不是对他那张颇具杀伤力的皮相有自知之明,于是荣淮在展现好客之情的同时,也在尽力避免让别人对他产生不必要的好感。
于是接下来的一刻钟,他俩默默地逛了一圈院子,然后默默地在凉亭对坐,一同将水果吃光了。
期间,话题可谓相当地没有营养。
破天荒地头一次,荣淮有朝一日也惊愕于自己在接人待物上的词穷。
毕竟,对方的过往他都不晓得,一时间他所能想到的那些已经习以为常的活动,比如跑马、打球、赛车、出国,甚至坊间八卦、街头小吃……他不能确定“新妹妹”是否与他同样熟悉。
荣淮也终于意识到,自己刚才好像结束了一个很好聊的话题:“你新搬来,在这边有冇交到新朋友?”
贺嘉连忙咽下嘴里的葡萄:“有的……主要还是在学校里,我现在读中三,学校环境很好,老师同学也都很关心我。”
香江目前实行的是英式学制,为六、三、二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两年。小学到中三免费。
中五会考后,还要上一或两年的预科,也就是中六或中七,然后才上大学。
荣淮闻言似乎来了点兴趣:“你读哪间学校?”
贺嘉有些腼腆地:“陈朱素华纪念中学,入学时成绩不大好,只是band 2B啦。”
教育局对港城的诸多中学本身并没有组别划分,只是全港小升中统一排位时,将全体学生按学业成绩平均分成三组,每组占比人数的三分之一,坊间便将其称为Band 1、Band 2、Band 3。
如果每间中学每年所收的中一生7成以上属于Band 1,即排名最高的全港头33.33%学生,那该学校为Band 1中学,学生、师资、升学俱优。学校的Band决定学生的同学是哪一类群体,毕竟Band 1中学在中一收生时囊括的是全港成绩最好的那一批学生,Band 3学校囊括的则是最差的那一批。
Banding不同的学校,在教学程度和师资方面确实有不少差距,即使是名校最差的一个班,都可能比Band 3的精英班强。
比如大房的二姐荣曼琳当初考上的真光,二房的三姐荣曼锦要小一岁,考的玛丽诺修院。
大陆与港城的学习进度不一样,担心女儿跟不上,也怕她受了嘲笑,赵芳玲并没有着急让自己唯一的女儿直接插班进入如圣保罗、女英华、玛丽诺修院这样的老牌传统名校——这类学校每年都要出不少会考拿许多A的优等生,当然,里面也充斥了大量有钱人家的孩子——倒是让贺嘉考进了陈朱素华纪念中学。
荣淮皱眉想了一会儿,才道:“这间学校也……不错。”
贺嘉也认同这一说法,她对学校其实很满意,点点头道:“我妈咪因为工作比较忙,平时也无法监督我的功课,但她也好关心我的。”
感念于对方先前的善意,贺嘉也生怕别人误会赵芳玲着急攀附权贵,就对亲生女儿不上心,虽然……虽然此时自己对面坐着的就已经是被攀附的当事人的亲生儿子——
“妈咪为我选这所学校,就是看中它校风好,纪律又严。而且,先前主要是我的英文跟不大上,之后妈咪也一直操心帮我找家教补课。她倒是很希望我升中四的时候,努力考试好能转进一间Band 1。”
贺嘉也晓得自己妈咪的名声,咳,不大好听,她有心想考一间名校,多多少少……能为自己妈咪长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