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移舟漕台 > 第11章 秦淮河上听雨声

第11章 秦淮河上听雨声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咚——”

长长的一声响动,堂屋的门向两边飘去,黑压压地走出来一片人。

杨育宽立在东边游廊下,正看着一众同僚浩浩荡荡自西面离开。

廊下冷风凄凄,他心里空落落的。

再看那黄姑娘。

黄葭靠着廊柱,身子放松下来,像是已经在同周公相会了。

堂屋门一开,明亮的光大片铺在脚下,映出一个长长的影子。

杨育宽一惊,方才反应过来,连忙低头作揖。

“漕台,卑职办事不利,有负所托。”

陆东楼“嗯”了一声,悠悠走来。

他今日没有穿官袍,而换上了一身深灰色的常服。

那常服上除去肩下的银白色祥云纹理,几乎没有旁的刺绣,单调得有些乏味。

陆东楼历任东南诸州之长官,脸上已生出几道细纹,而这正好抹去了稚气,将那一身不怒自威的气势衬得愈发冷冽骇人。

他走过杨育宽的身边,没有看他,只见一个穿着灰白袍子的人斜靠着朱漆廊柱,倒头酣睡。

陆东楼微微蹙眉。

“起来。”

黄葭悠悠睁开眼,头上荆钗微微晃动,一抬头,正对上一道打量的目光。

那目光平静中透着几许探究,好似浸在深水中的一张大网。

杨育宽连忙道:“漕台,这位就是黄姑娘。”

陆东楼点了点头,收回目光,兀自向前走。

黄葭只瞥了他一眼,缓缓站了起来。

跳动的烛光下,陆东楼慢步走向西边长廊,背影略有几分落寞。

已经散衙,部院的人稀稀拉拉地走光了。

四下静谧,此刻的廊外静得似乎能听见风掠过树梢的微声。

冷雨积蓄在檐下,一滴滴滚落,与寒风呼啸成一片金戈之声。

远处的陆东楼脚步一顿,忽然回头,像是想起了什么,“杨育宽,在福建的事,我想听你说说。”

杨育宽一怔,微微躬身,“下官正要向漕台禀明此事。”

陆东楼扫过他敦肃的神情,温和一笑,阔步下了石阶。

“那便走吧。”

夜里的秦淮灯火绚烂,雨停下来后,又有了月色。

马车穿过大街小巷,黄葭卷起湘帘。

眼前车水马龙,皎白月光朗照楼台,一路过去,大小酒楼六七百座,茶社千余处。

马车里,陆东楼端坐中间,杨育宽与黄葭分坐东西两边。

从部院出来这一路上,黄葭只看着马车外的市井万象。

她多年不曾回来,见整条东街上的铺子都换了个遍,老坝口那个摆摊卖灯笼的大爷也不见了。

杨育宽低头不语,心里一遍遍打着腹稿,仍不知等会儿该如何交代挪用漕船之事。

陆东楼靠着车厢,揉了揉眉心,一身疲惫却难以抹去,他闭上双眼,眼下乌青明显。

这一个月来的漕粮折征外加总河衙门的糟心事一齐压过来,已是累昏了头。

马车走了片刻,停在了秦淮河畔。

“大人,到了。”车夫轻轻提醒。

陆东楼睁开眼眸,一手掀开帘子,刺骨的冷风忽而灌入。

他长舒一口气,有了些精神,正要下车,却见黄葭仍旧坐在那里。

他看向她,目光定定,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你也去。”

黄葭微微一愣,神色犹疑,先前听这两人的话头,八成是要聊些秘事。

眼下她虽来了淮安,却不想牵扯太多,祖父的前车之鉴就摆在面前,官场的事还是不知为妙。

她扯了扯嘴角,露出一个乏味的笑容,“漕台,这几日舟车劳顿,草民还想歇歇脚。”

他轻笑一声,“你方才不是歇过了么?”

黄葭一噎。

三人下了车,叫了一只乌篷船。

秦淮河边静静流淌,十二座石桥耸立。

乌篷船游荡在水中央,没有船夫,但有船娘。

黄葭就是那个船娘。

船桨经年腐朽了大半,她划得吃力,便索性撂了挑子,任其飘荡,转头看向蓬里的人。

“漕台,不如再去请个船夫?”

蓬里传出来的声音温和平静,“淮河上租一只船三百文,船夫五百文。”

黄葭微微一怔,没想到他如此小气,“既然如此何必坐船出来,待在官衙便是。”

那声音没有接她的话。

黄葭有些烦躁,就地一坐,“划不动了。”

河流潺潺,也有风,小舟顺水向前摆动,两岸灯火摇摇欲坠。

那个声音又冒了出来,“晚间河上有烟火戏法,你若急着走,自便。”

黄葭瞥了他一眼,不再说话,坐在了船头。

风萧萧然不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