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盐蛇供香 > 第3章 云惠与灵安

第3章 云惠与灵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齐暄坐下后没多久,又闻到了那股似有似无的桂花香,像是对面那位灵安师父手上戴的佛串散出来的味道。

寺里面的师父也会买念春斋的香串吗?

灵安拿着那支签,欲言又止,她将签放在桌上,推到了齐暄面前,示意他先看看。

齐暄拿起那支签来,签的正反两面各写着两句诗,他看的一知半解,并不了然:

皑皑明月照海灯,粼粼波光映星辰。

不知何处舍己身,错将镜花比作真。

“施主此签,意为海中映月,所见皆虚,可遇不可求。”

齐暄一惊,可遇不可求?倒真是测的挺准。他在这苍山之上,求了那么多日,也未能如愿,而今一签,寥寥几句就道出了他的近况,当真是佛法无边。

可说来轻巧,这世间如此多人,所求如此多事,哪能那么容易就恰好遇见自己想遇见的人,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且不说能否遇见温妍,就算遇见了,齐暄也不一定就能认出她来。

若是一辈子都遇不上呢,又该怎么办,就此搁置不管不顾了吗?浑浑噩噩,无疾而终,这不是齐暄喜欢的结局。

打定主意要做一件事,那就该尽心尽力,全力以赴,成不成功那些都是后话了,至少在当下,得做到问心无愧。

若说“可遇不可求”齐暄大概知道是指的什么,可前面两句“海中映月,所见皆虚”又是什么意思呢?

他虚心求教:“师父所说的海中映月,所见皆虚,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灵安缓缓道来:“月光照在海面上,眼睛可以看见两个月亮,一真一假,一明一暗。若说挂在天上的那个是真的,现在施主看的就是海里的那个假的,施主所追寻的人和事,都浮于表面,未究其根。”

齐暄以为是在说他做事不够上心,没有尽全力,只停留于表面,没有深入钻研。

“可是师父,为了实现我的心愿,我已经尽心竭力,七百日日日如一,难道做的还不够吗?我只想求家人康健,一世安宁,就这么困难吗?”

灵安像是想起了什么,七百日日日如一,七百日,原来距离瘟疫过去,已经两年多了吗,整整两年,她都没能找出根治云惠师父的办法。

若说那签讲的是齐暄,可签上的诗又何尝不是在说她自己呢,一根小小的佛签,点醒了三个各不相同的人。

“并非是说施主不够用心,而是说施主所求的事物还差个机缘,机缘可遇不可求,时机未到,再用功也都是徒劳。”

齐暄放下签来,看着灵安的眼睛:“我想请问师父,我所差的这个机缘,何处可得,又何时能遇呢?”

灵安没有再说话,两人就这样僵持良久,在齐暄起身准备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开了口:“施主所求的机缘,当下便是,施主想见的那人,就在眼前。”

齐暄猛地转过身来盯着她,脸上震惊之色毫不掩饰,他一时间竟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难道她就是温妍么?温妍居然住在苍山寺里,还是这里的一位师父……

没等齐暄反应过来发问,灵安又继续说了,但这次她并非是以苍山寺里,诵经念佛的师父常用的口吻,而是以她自己的,以温妍的口吻。

“齐暄,你找了我那么多天,到底想要问我什么?”

许是太过出乎意料,齐暄久久不能回过神来,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我……我……”

他实在是没想到,温妍居然一直都待在离念春斋这么近的地方,不到百米的距离,他却一次都没有遇上过,当真是机缘未到吗?

齐暄努力的仔细回想着,不对,他见过温妍,早在他第一次去到念春斋之前,他们就见过了,在那林间小路的转角处,在他第一次闻到桂花香的时候。

或许一切都是天意吧,在四月二十二那天,如果他没有那么心急,而是选择跟着老哥,留在偏殿里等那位收草药的师父,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能见到回寺里来的温妍。

或许换种说法,如果他再心急一点,动作再快一点,就快那么一点,就能在念春斋里遇上即将离开的温妍。

但是很可惜,他既没能在寺里等到温妍,也没能在斋里遇见温妍,他只是在转角的途中,错过了温妍。

……

温妍将他拒之门外这么久,如今两人在巧合之下相见,齐暄却不恼,甚至觉得这是意外之喜,因为不论怎么说,总归是见到了不是吗?

齐暄走回去放下背包,重新坐下,他并没有急着询问他想知道的事情,毕竟都等了这么久了,也不差这一时半会儿。

“谢谢你肯见我。”

他不是在说废话,也不是在装模作样,而是真的在感谢。因为他知道,如果刚才温妍不叫住他,不说出自己的身份,即便再让他见温妍千百次结果也一样不会改变,他仍然会认不出她来,但是温妍叫住了他,说明温妍愿意见他了。

齐暄拉开上衣的内口袋,从里面掏出了一张已经塑封好的彩色照片来,放到温妍的面前。

“我有一些事想请教你,是关于我妹妹齐媛的。”

温妍拿起照片来,照片拍摄的背景是在一个全是古建筑的地方,看样子应该是个景区。照片上面有两个人,一个穿着黑色风衣,五官立挺,有着方正脸颊的,是坐在她对面的齐暄。

还有一个挽着齐暄手臂,穿着一身浅绿色的过膝旗袍,披着白色披肩,看起来俏皮可爱的女孩,应该就是他的妹妹齐媛了。

“2005年末的时候,某些沿海地区曾爆发过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瘟疫,据说是从国外传进来的,我妹妹那时在外读书不幸染病。”

“我带她辗转各地四处求医,可经过两三个月的治疗也不见成效,只是暂时抑制住了病情而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