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怎么会有‘夫妻同心’的说法呢……潘警官,我们俩果真是天生一对。”徐清风轻笑了一声,侧眸望向潘念的眼神幽邃而又深情,“真巧啊,眼下我和你犯的,应该是同一个职业病。”
也就是说,他也持有和潘念一样的想法。
一个警察,一个检察官,多年的工作经验促成了他们极其敏锐的职业感官。如果说一个人的乍然感觉可能只是下意识想多了的意外,那么两个人同时想错的概率就要明显降低了。
潘念拎着带给吴靖的祭礼的手不自觉地紧了紧,思绪当即迅速进入了各方面状态全线拉满的工作模式,客观冷静地低声分析道:“我刚才想了下,这一束花出现的缘由可能有三种——”
“一,那束花来自新来的拜祭者,可能是我们、也可能是善水以前的朋友,直到不久前才知道善水的墓地所在,抑或是直到不久前才能亲自过来给善水扫墓,他并不知道我们的默契,所以选择了花店内通常都会有的万能花束之一。”
“二,那束花来自过往的拜祭者委托前来代为拜祭的人,可能是因为委托人没有嘱咐清楚,也可能是因为受委托人忘记了,只记得自己是受人之托过来帮忙拜祭李善水的,却疏忽了送花会涉及到的这一细节。”
“三,那束花来自某位过去也常来的故人,只是我们从未遇到过那人,在此之前也从未看到过类似风格的花束。”
“可能是单纯因为时间不凑巧,我们一直没有缘分遇见,也有可能……那人就是故意的。”徐清风的眸色暗了暗,“他有意错开了会遇见我们的时间前来拜祭,并且算准了时间让我们看不到他来拜祭过的痕迹,比如,白百合花束。”
“而那些在我们过来前总是会及时地被清理干净的拜祭痕迹,要么是他自己或是安排其他人过来清理的,要么是西辞墓园的员工定期清理去的。”
后一种可能无论对应的究竟是哪一种具体情形,都足够让人毛骨悚然。
潘念不由得深呼吸了一口气:“你说的确实不无可能。”
“阿语姐搬去云都后,每年回央京的私人行程都是有固定规律的,对此精心了解过的完全可以根据规律推测出李语今年回央京的大概行程。”
“但是这其中出现了一个变数,那就是阿语姐今年相较于以往早回来了。”
“还有我们。”徐清风思维无缝衔接地继续推理道,“我们夫妻俩定居在央京,有空了就会过来看看善水,行程也没有固定规律——如果那人想要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暗中拜祭善水,随时都有可能去看望善水的我们才应该是最大的障碍。”
潘念微微点头,压低声音说出了自己的判断:“那人应该在时刻关注着我们。”
那人他们很有可能认识,也很有可能就在他们的身边,或者,在他们的身边安插有足够精密的眼线。
“一种可能性是,那人知道我们最近工作都很忙,所以就推测我们最近大概都没有空过来看望善水。对于我们和阿语姐的提前到来,那人完全没有防备。”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那人今天是故意在我们面前漏出马脚的。之前他一直都藏得很好,从来没有不小心让我们察觉到他出现过的痕迹,由此可知,他不是一个粗心大意的人。”
“——可是,那人是为什么伪装隐瞒,又是为什么要在今天故意向我们暴露自己的存在呢?他既然这样子做了,那应该肯定有他的理由才是。”
只是现在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还是个未知数。
“或许是因为到时候了。”潘念垂眸低声道,仿佛是在自言自语,又好像是在一本正经地同徐清风交谈,“现在,那人就算暴露存在,也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很有可能。”徐清风果断地点头赞同,“不过,亲爱的……”
驻步原地的徐检察官默默地又环顾了一圈无人寂静的四周,又抬腕看了一眼手表,语气蓦地从正经低沉转变为日常轻松,再次丝滑地接过话茬,转换了话题:“这些我们回家再抽空详谈吧——我们再不过去,老吴恐怕要等急了。”
按照他印象中吴靖的那个活宝性子,即便他吴某早已是堂堂硬汉、英勇警官,至今死了都要十多年了,现在还会和善水这个晚辈“争风吃醋”也完全不无可能。
甚至有可能,因为死后闲得发慌,越长越倒回去了也说不定。
“……也是。”潘念高速运转的大脑闻声及时地中止了工作。
她抬头徐清风和煦地笑笑:“走,我们先去看看老吴。”
吴靖喜欢能够登高远眺的地方,因此当初在为他挑选墓地的时候,成希平和徐清风他们特意贴心地为他选定了一个坐落于某个小山坡上的位置。
夫妻俩先前早已结伴来拜祭过吴靖多次,行至吴靖墓前快速地将墓碑及周遭区域都擦拭干净后就默契地各司其职——潘念给吴靖摆菜,徐清风给吴靖倒酒。
“老吴啊,我和潘念来看你了。”徐清风捏着潘念递来的湿巾纸,给墓碑上灿然笑着的吴靖擦干净了年轻而又精神的脸庞,笑容里满是温情与怀念,“现在可不是我故意把你叫老了。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是真的到了要被人称呼为‘老吴’和‘老徐’的年纪了。”
想当年,他们尚在大学里读书,宿舍内部常有的放松活动就是故意逗弄彼此,比如天马行空地互相画饼,再比如以年龄、成绩、家境等这些在世俗眼光里极具衡量价值的因素互怼抑或是互相调侃。
虽然只有二十岁左右的年纪,但却早已是彼此口中熟得不能再熟了的“老某”,美其名曰,帮忙提前熟悉一下彼此未来的通用社交称呼,而且是通常应用于年岁资历长或是事业有成时的那一种。
“有你最喜欢的酱牛肉、拌杂菜和花生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