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家中没有老人照顾,母亲下地干活时,就把还没学会走路的海蓝寄放在阿姨当老师的幼儿园里。直到6岁那一年,父亲直接把海蓝送去上小学。所以海蓝到现在记忆里都分不清自己上没上过幼儿园。只记得母亲把她寄放到幼儿园后离开的身影,以及幼儿园小朋友像逗大熊猫一样,围在海蓝周围的各种脸庞。
可海蓝的小学生涯刚经历了半个学期,由于各学校清理低龄入学问题,学校要求海蓝退学,明年再入学。有位亲戚给父亲出了个主意,让他把海蓝先以借读的名义送到其他学校上2个月,再以转校生的名义转回来。这样就不算清理对象。
于是,刚刚六岁多的海蓝从一个陌生的环境,又来到了另一个陌生的环境,两个月后,又从这个陌生的环境了回到了原来稍微熟悉又变得陌生的环境。不仅没有熟悉的朋友,甚至还有很多的质疑。这些来自孩子本真的、单纯的,可能毫无恶意的疑惑,让原本还算大方的海蓝变得敏感、更加少言寡语。
但总归一切进入正轨,海蓝终于进入正常的上学轨道。
上学后的海蓝,非常懂事,一回家就先把作业写完,有时放学回家后,母亲还没从地里回来,她就自己趴在门口的石阶上,写作业。邻居们看见都夸海蓝爱学习、懂事,再也不是那个生下来小鼻子小眼大嘴宽额头的傻丫头样了。
长大后的海蓝,才逐渐意识到,大人们的玩笑其实一直是海蓝成长中的一根刺,以至于海蓝一直对自己的长相充满自卑,也是到时后来性格上唯唯诺诺的一个原因吧。
可是好景不长,海蓝三年级的时候,因为建筑砂石生意需要畅通的水运码头,父亲决定带着全家去另一个更靠近水运码头的岸口镇居住。
那个年代,农村人向城镇转户口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由于户口不能变更,海蓝不能直接转学到岸口的小学,只能以借读生的身份去上学,这还是父亲拎了两瓶酒、交了一笔赞助费后,所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对海蓝的同学来说,海蓝这是要到镇上读书,都羡慕的不得了。
可能是因为海蓝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到处跑的缘故,打小海蓝就有点清高,瞧不上村里那些同龄的孩子,总觉的他们土里土气,粗俗无比。多年以后,海蓝才发现自己何尝不也是如此。
这次去镇里上学,海蓝充满期待,感觉自己就要变成城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