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清风过山岗 > 第21章 第 21 章

第21章 第 21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八十年代中期,百万大裁军于刘悦;像是最后一只靴子落地一般如约而至,可她预期的布局还没有完成。好在纸媒最后的狂欢已经初现端倪,全国范围内新出了不少报刊杂志,虽然大部分还是试刊阶段,也标志着美好生活杂志不再是一枝独秀。报刊杂志品类一多,读者选择性就多了;在大街小巷设报刊亭,增加就业岗位的建议提上日程的时机也已经成熟。刘悦果断去找相关部门,告诉他们如果允许的话,作为锦华公司发行部的销售终端,锦华公司愿意为安置本地伤残退伍军人;出资在马路边设置统一制式的售货亭。放置地点由政府相关部门确定,售货亭交给退伍军人办公室统一调配;主营业务是售卖报刊杂志兼顾很少一些杂货像汽水、口香糖以及卫生纸之类的。锦华公司明确表示目前营收有限,只勉强够用这种方法拥军,延及优属这一点确实还能力欠缺。时值改开初期,市场还没完全放开,但计划经济已经趋向没落。以往工人工资靠财政拨款,生产等上级下达指标,提供原材料,收购产品的模式,逐渐被部分自负盈亏取代。大裁军除了成建制转业的部队,还有多出平常几倍的退伍军人需要安置;而不少国企因为上级不再跟以前一样下达生产计划、提供原料、回购产品,工人工资也由财政拨款改为工厂自负盈亏,再加上多年约束一下子放开,一些有计划的或者盲目攀比引进的各种设备、生产线,导致资金吃紧,正在试行减员增效呢,不再愿意接收退伍军人。以往只在退伍季才忙一阵子的安置办,现在工作很难推进,刘悦的锦华公司这一手;解决了不少因残疾退伍的军人生活问题,退伍办已经高兴的不要不要的了。只是问了第一批打算设多少个,大致在哪些区域,好筛选、安排人手接管并负责经营。刘悦也没跟人家客气,直说不知道该找谁批这个算是占道经营的业务;售货亭正在做,已经做好十几个了,还在等地址定好去现场组装。安置办负责人苦笑:果然天上掉个馅饼,地下就有个陷阱;这是明晃晃的阳谋啊,知道占道经营,特别是这种大规模的占道经营,因为牵涉比较广、后遗症多不容易批下来,锦华公司干脆让出这块利益换个好名声。话都到这儿了,为了不让那些战场上下来的残疾军人流血又流泪,他们安置办只能大包大揽的接下找批文这个活。军区听说了以美好生活杂志社为班底的锦华公司,为安置残疾退伍军人想出在街边设报刊亭的办法;觉得军民合作也是条路子,于是派人来接洽,准备由安置办牵头,军区提供材料并组织一部分工作安置不下去的退伍兵先接手制造报刊亭的工作,这个举措极大缓解了锦华公司的资金压力。刘悦趁势上门表示感谢,并承诺她会努力把锦华做大做强,挣到钱后拥军到底,领导们深感欣慰。

美好生活杂志销路铺开后,印刷厂产能就不够了;美好生活已经成了月刊,除了时尚和旅游资讯,还针对女青年想时髦又没有那么多钱消费在服装上这一时代性局限,推出了一比一的服装纸样邮购业务,杂志内页刊登模特穿着各种当期推出纸样做的成衣照片,一期五套,供人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式样。纸样用薄而透的油纸印刷,把一整张纸样剪开后;按标好的顺序别在布料上裁剪,纸样的纸质坚韧,可反复使用,消费者只要会用缝纫机就能用它给自己做衣服。这是刘悦前世从报纸杂志上,读到的真事:一个九十年代来中国的美国留学生,偶然发现的商机,这位靠着卖美国的服装纸样在中国市场赚翻了。现在人还没来中国,刘悦就想着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她找来打版的师父,每一款服装按身高体重定了大中小三个号,尺寸说明印在样品成衣图片上,一套纸样叠好了也就一本小学生作业本大小,成本一毛五定价一块钱;纸样的推出,让杂志的销量又上了一个台阶。刘悦干脆趁势把杂志社升级成公司,取锦绣中华之意名锦华,公司总部设总经理一个---刘悦自己,手握人事一票否决权、副总两个;一个搞销售,一个搞生产,公司下面则分三个部分即杂志社、印刷厂、销售部。培训技工、买设备、扩厂房、招人一路忙过去,厂里职工也从当初的两位数上到三位数,新增员工中退伍兵就占了一半多,零售那边的用工还没算在内。很快就研二了,研二下的时候京城周边某市郊区工地上,在施工时挖到了一座古墓,根据已出土的破损文物精美程度,初步断定是一座贵族的墓葬,年代还要再比对才能确定。刘悦被恩师带着,去现场参与抢救性的考古挖掘工作;哪朝哪代律法都有盗坟掘墓者斩立决什么的,实话实说混过朝代的她对考古现场、特别是古墓有点不适应,无端就觉得脖子有点凉嗖嗖的。刘悦之所以还能硬着头皮过来,是她想趁现在国内还没有采用放射性元素来断定古物年代的方法时,赶紧把以前收的那两百多公斤黄金的一半;放进古墓上交国家,在她看来这是后患最少的方法。刘悦觉得但凡人都有私心,自己当然也不例外,为了以后想起来不后悔,她给自家留了一半。下到古墓后,用异能探了一下,主墓室边上有一个耳室封得挺严;大约是放酒和酒器的,古墓年代太久,坛子密封不够,里面的酒早就都挥发干净了,正好给她装黄金。放好后,她借口身体不适,跟老师请辞,老师知道她忙;看着对考古也不是太感兴趣的样子,就放她离开,还叮嘱一句让她回去问问,哪位师弟师妹想过来看看,就让他们直接过来找老师带进挖掘现场,刘悦点头答应了。转头就一个电话,打到系主任办公室,她知道有一个既是关系户、又特别要求进步的师弟正在这里打杂;刘悦作为大师姐把恩师的话交代给他,并且着重强调了一下师门团结的重要性。当天下午,刘悦的恩师就发现自己的弟子们没课的都过来古墓这边搞团建了,一时哭笑不得;只好一人发一个口罩,把分片清理墓土的活派了下去,墓土里面可能混有细小的文物,所以需要人工清理一遍。教授不指望他们能发现什么,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考古现场是什么样儿的,都学着动动手连带着也长长见识。

古墓里挖出黄金的事,刘悦是第二天广播里听到的,没办法,现在电视机只有黑白的,频道少,清晰度也差点意思,不但小且贵;播出时长也受限,还不是随时都能看到的。刘芬芳曾经来信说家里现在挣钱不老少,收音机自行车都配齐全了,要寄钱过来让刘悦帮着买个九寸的电视机,老家这边不大好买。给刘悦用再等等,咱家先攒攒钱,过几年直接买彩电的理由给糊弄住了。眼看着东西不用买,刘芬芳再来信就改问你哥你姐家的孩儿都能打酱油了,你也老大不小的了,整天的瞎忙乎个啥呀?赶紧的,给我领个姑爷家来才是正经啊!刘悦觉得好笑,回信里拿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的台词哄她: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后面紧跟着加了句私货,姑爷早晚给你带回去,妈你别瞎张罗,找了你觉着行我看着不合适的来;回头我指定不答应见,你那头都是熟人熟事儿的,真搞这么尴尬,往后咋跟人处?话到这里算是说透了,再想等刘芬芳的回信,也就没了。刘悦知道她妈对子女是有真爱,但不多;这是跟她生气了,不回信等于单方面宣布她断交呢。刘悦忙得飞起,没空安抚这位中年老少女的情绪;想着先猥琐发育一波,等所有事情都上了正轨再回去一趟。军区那头总结工作经验的时候,觉得锦华公司安置因残退伍军人的创意很好;跟刘悦商量想跟其它军区退伍办分享,趁着别人还没意识到这个商机,把这种做法在全国范围的大中城市推广开来,给当兵的人多留条退路。对此,刘悦大方的表示方法给你们了就是你们的,随便用、别问我,问;就是一个支持,没其它的了。开什么玩笑,钱她有,就是得有个光明正大拿出来的由头。可她缺人脉呀,也缺得用的人;再说她挣钱的初衷是拥军,不跟部队结善缘跟谁结?

恩师叫刘悦去办公室谈话,小老头一见面就一脸的恨铁不成钢:咱这回可露大脸了知道不?一把挖出有史以来最多的陪葬黄金,这是要进教科书的!你说说你,好好的跟着我在现场不好么?刘悦心说,进啥教科书啊,这金子还是我给的呢。她只好哄小老头:没办法呀,忙哎,这一天天事多的恨不能有四只手来做事;说起来您老还是名誉主编呢,也不写点啥给自家的杂志社就知道训我。好容易抢来的学生,能怎么办?就算不务正业也只能宠着呗。小老头反过来又哄着她:我都这么大年纪了,写啥小情小调的文章啊,多别扭?有事弟子服其劳懂不懂?好歹你是大师姐哈,那些师弟师妹的不得你替老师多操点心?老师记着你的好呢,放心。刘悦知道小老头一贯严肃板正,难得感性,放下身段哄人还是第一次,体谅他这项业务不熟练,算了。谈完事情,麻利走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