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来说,每届科举的主考官将直接成为所有举人的座师,必是得德高望重之人方能担任。
但是贺兰之乱后,朝廷势力各方互相打压,党派倾轧严重,吵了许久也没吵出一个令多方满意的主考官。
因为很明显明年的春闱必会诞生许多未来可堪重用的进士来填补贺兰之乱后朝廷职位的空缺,很多都是实打实的实权之位。
哪怕皇帝必然也会调动外省官员入京,但是动乱之时必出英雄,明年春闱的若是有真正有才之人,是必然能比平日里少走上许多年的路的。
很多人都想借主考之名将这些未来的栋梁之才拉入自己麾下,是以主考官之争已经成了各方争夺来年春闱人才的跳板,朝廷各方势力是分毫不肯让的。
皇帝被吵的不胜其烦,几次上朝商及此事最后都不得不以“再议”了之,眼见着就要入冬休朝,也不知道年前还能不能将主考官定下来。
这般大的诱惑,东宫自然也想分一杯羹。
惊风说起这事儿的时候还在感慨呢,如今他已经上朝观政,许多事情皇兄是真的再也不避忌他,商量起事情来已然是将他当作了一个可以信赖的兄弟了。
朝中党派之争根本无法完全消失。
便是皇帝本人多年来也是既安心于这种党派之争带来的各方势力平衡,又顾忌着其所可能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到如今也没想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皇帝只能用各种帝王手段平衡,好让这种党派之争不至于真正影响到国之大事,毕竟各方争地盘的事情哪里都不可能完全消失。
东宫地位十分特殊,皇帝不喜太子结党营私,惊魄行事则需更加小心。
尽管皇帝还没有就此事询问过惊魄的意见,但是哪怕惊魄也十分想要这个完美的机会,这种时候也不可能推上一个明面上是东宫这边的人。
这届春闱的主考官必然是个香饽饽,各方都想收入囊中。
惊魄同幕僚们商量过后,觉得主考官实在是风头太盛,多少眼睛都在盯着,哪怕他们推上一个只是私下里是东宫的人最后也定然会被对家查的水落石出,到时候得不偿失。
所以不如此次就直接作壁上观,看他们如何争这个位置,哪怕是能推波助澜的推上一个相对中立的主考官,这次他们就不算输。
惊魄将惊风叫过去就是说这件事情的。
给了他几个东宫这边认可的人名,同他详细的讲了利弊,以及为何东宫不能推上自己的人。
借机又同他讨论了一下如今朝堂之上的各方势力,吩咐他若是父皇私下里问他的意见,便可说出这几个人的名字。
对于朝堂,惊风自然没有惊魄了解的透彻,不过他是必定要站在皇兄这边的。
所以在父皇借此事情询问他同惊毅的时候,他挑着皇兄给他的那几个人的名字里的一个说了,惊毅则是提了另外一个人。
父皇不置可否,仿佛真的不过是在就一场普通的政事询问两个已经开始观政的皇子的意见。
自从惊恒殇逝之后,东宫同三皇子一党之间的斗争,似乎已经悄无声息的拉开了帷幕。
惊风同惊羽说到此事的时候,小小年纪也免不了叹气。
他们同三皇兄其实小时候也算是亲近,只是如今立场相悖,谁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闹到你死我活。
惊羽也不知道该做何感想。
哪怕她也不知道去年惊恒殇逝一事中到底惊毅有没有亲自参与,但是幕后之人必是其党中一人,若不是惊毅亲自谋划,便就是后面周贵妃同周家的手笔了。
周熹妃已于去年晋封为周贵妃,在后宫中是真正除了皇后的第一人了。
但就算是惊毅没有亲自参与其中,就像她同惊风已然是东宫之人一样,惊毅同周家也脱不开干系,若说是他全然不知情,惊羽也不相信。
皇家兄弟,泰半无情。
他们还小的时候,那时还是熹妃的周贵妃提醒惊毅莫要同昭和宫母子四人亲近,皇后也没少叮嘱惊风同惊羽不要同惊毅太过交心。
那时候她们估计便早都预料到了,双方最终定然是要走到这个地步的。
那么大的诱惑在眼前,所有人背后都有一堆人推着,根本不可能不去争的。
惊风同惊羽说起的时候,虽然有些无情,但是还是感叹了一下,还好皇兄年长许多。
周家的势力实在不弱,若不是皇兄占嫡又占长,外家已经离京多年的他们恐怕根本不会占优势。
不过惊魄也有惊毅没有的优势,就是惊风。
说到底他有一个绝对会忠于他的同胞兄弟,在朝中便多了一个绝对忠实的帮手。
惊风真正入朝之后,以他的才干能力,惊魄必然是如虎添翼。
惊风同惊羽又说了好久的话。
他们俩对彼此向来没有什么隐藏的事情,两个人谈到如何要在朝中收拢势力,又要如何在外传播名声,再谈到要如何建功立业,在父皇那里又要如何表现,种种种种,皆是胸中有数……
尽管他们年岁尚小,但是出身皇家又天赋异禀的他们,在无数场这种各项筹谋的谈话中,已然可见未来翻云覆雨的趋势。
哪怕惊魄从来没有小看过这两个弟弟妹妹,但是还是不得不承认,他们两个的确有着巨大的能力,能带给他许多想不到的惊喜。
入了冬月,因着下大雪的原因,惊羽也没有办法每日都出去晃荡游玩。
安乐那边因为昌平长公主坚持不懈的择婿行为,已经不堪其扰,趁着惊羽还没有搬回宫去,卷了铺盖直接上门躲难来了。
惊羽自然十分欣喜。
她性格天赋所限,与他人交际向来流于表面,看着交友遍天下,其实真心者不过几人。
同安乐之间虽然做不到像同惊风那般万事坦然相告,但是却是真心与她交往的。
人与人之间讲究缘分。
惊羽同安乐虽然有些血缘关系,但是同她有血缘关系的人多了去了,亲生的弟弟妹妹都没见她有多么亲近,能够同安乐交好,自然不可能因为这虚无缥缈的血缘。
安乐上门躲祸,昌平长公主虽然知道她在惊羽这里,但是一届长公主,也拉不下面子去侄女的府上捉人。
想着快过年,索性想着放安乐一马,等年后再说,由她快活一段时间,自己也能安心沉浸于马吊大业中几日。
于是两个小姑娘就安心的在公主府中窝冬,每日嗑着瓜子聊闲话,兴致来了便出门看看戏听听书,在长安城中转一转。
哪怕昌平长公主向来管安乐不严,但是也不会由着她像这般每日不务正业,这躲难的日子自由的安乐每日都在感慨自己也想赶紧开府另住。
惊羽听了嘲笑她说,她娘定然是不同意她未成婚之前便开府另住的。
等她成了婚,大秦的郡主都不同公主会有单独的府邸,更何况是县主,到时候跟着夫家一大群人住,说不定还没有她在长公主府自由呢。
安乐也不甘示弱,嘲笑惊羽说,她这安生日子也没剩几天了,最终不还是要回皇宫去。
去岁一年惊羽如何颓败安乐是看在眼里的,她数次登门拜访,十次中惊羽能见她两三次,每次见她都是一番形销骨立毫无生机的样子。
安乐知道惊羽虽然看上去万事都不上心,毕竟什么都可以轻易得到,也没什么需要她上心的,但是性子却是十分偏执。
她当时自己走进了牛角尖,连惊风都劝不住,她尝试着说了几次之后就不再说了。
有些人,你得等她自己想通,然后自己走出来,别人怎么劝都是不管用的。
如今惊羽身体也恢复如初,性情重新开朗起来。
安乐不知道她是怎么想通的,她也不会去问,不会特意提及惊羽那段黑暗日子,但是也不刻意避讳那段时光。
这也是惊羽最喜欢安乐的地方。
或许是因为昌平长公主的特立独行,安乐骨子里面带着一种豁达的海纳百川,她会接受所有哪怕她自己都不理解的事情,哪怕是不理解本身。
安乐在公主府醉生梦死,惊羽虽然全程陪着,但是并不是一直无所事事。
在惊魄大婚之后,惊羽亲自去了一趟东宫。
并不是去同惊魄谈去年的事情,她好容易布了那么大一个局,让周家那边相信的同时也需要让惊魄相信。
在做了决定的那一刻她就知道,那件事情中,她能相信的只有惊魄并不是全然不知情。
也愿意相信惊魄也不是始作俑者,只是因势利导顺水推舟了一把。
无论事实上惊魄在那件事情中是更偏向黑还是更偏向白惊羽都决定不再去思考,就停在这里。
所以她去东宫是去向惊魄表明,她已经成长了,不再是一无所能的孩童,以她的才华能力,她可以做许多事情。
她也可以像惊风一样帮助他,他们母子四人一体,如果皇兄需要她的帮助,她也一定会义不容辞。
惊魄从来没有小瞧过惊羽的能力。
父皇考较她的时候他甚至就在现场,亲眼见证了她的崛起。
他也曾认真阅读过《长安百策》,能在万千士子中产生那么大的影响,绝对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公主身份。
字字针砭时弊,句句有理有据。
他相信,惊羽若为男儿,必定能够做出一番大事业。
只是他也一直记得惊羽刚出生时瘦瘦小小的样子。
在他的脑海中,多是像母后一样,一直将她当作那个不停向他们撒娇的小姑娘。
他会慢慢教导惊风独当一面,却很少想过要让惊羽去做什么事情。
然而,看着如今已经长到他胸口高的小姑娘,眼睛亮晶晶的,记忆中那双眼睛永远很亮。
只是小时候她在想什么似乎都能从那双眼睛里展现出来,如今他能看到的,却满是坚定。
惊魄最终还是接受了惊羽的好意。
他需要帮助,而惊羽的确不同于寻常公主。
她有比肩他任何幕僚的才华同能力,还有他们没有的东西,就是圣心。
论世间所有人对父皇的了解,惊羽绝对能排的上前五,她有时候能提出比幕僚更加恰合的建议。
而只有他立住了,站稳了,胜利了,他们母子四人才会善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周家已经开始谋划,他可不觉得自己靠着这嫡长身份只要坐等便可以登上那个位置。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定位东宫就像是立了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靶子。
百密仍有一疏,他若不谨慎行事,最终只能落得一个粉身碎骨。
惊羽亲自去找惊魄的这场谈话,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惊羽不用再从惊风那里听到一些东宫的决策想法。
惊魄再同惊风谈话的时候泰半都会带上她,集思广益之时,她也能提出许多颇有建设性的意见。
另外,经过多次商讨,惊羽发现,东宫缺钱。
缺的不是衣食住行。
堂堂东宫,大秦再穷也没有穷储君的道理,俸禄自然是够东宫荣华富贵的。
缺的是在外打点势力收买人心建功立业的钱,甚至还有可能性的军费,每一样都不是小钱。
这就是没有外家的坏处。
周家倾一族之力能提供给惊毅的资源,是惊魄哪怕将皇后同惊风惊羽的身家加在一起也是达不到的程度,更何况他也不会去动弟弟妹妹的财产。
他自然也有想过开源。
只是身为太子,一举一动都有太多双眼睛盯着,前脚有人携礼入东宫,但凡那人出去的时候礼没跟着走,后脚就能有人在朝堂上参一笔太子受贿。
他唯一能派人开出去的一条商路,还是在平贺兰之乱时趁着天高皇帝远的时候撒出去的线。
而那条线才刚刚撒出去,不说现在还只是处于撒钱的阶段没到收钱的时候,就说这后期维护,他如今已经回长安,行事诸多不便,本想着若遇不上得力的人,这条线便只能扔了。
没想到惊羽主动要求接过此事。
比起他,盯着惊羽的人可少了太多了,哪怕是同惊风相比都少了许多。
因为她是个公主,哪怕才华再高也于储位无缘。
没几个公主手上没有私自来钱的路子的,就算被人发现,也能说一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哪怕众人心知肚明惊羽手上如此巨额的钱财会花到哪里,但是只要明面上说的过去,惊魄便能据理力争。
于是惊羽最近便在忙着开源挣钱的事情。
其实这种事情,只要她放出话去,定然会有不少商人主动送上门来。
毕竟如今士农工商,商人处在最底层,若是能同长安公主搭上线,最起码生意就有了保障。
尽管这种情况估计一半以上的利润都要上交,但是总比颗粒无收的强。
不过惊羽想的更深一些。
若是这些钱财的确是她自己所用,那么此举定然无甚大碍,就连父皇知道了也大概会只是训她两句贪财。
毕竟长安城中多少夫人都是这么干的,若说是没有家中大人的默许谁也不信,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这些钱财最终的走向是东宫,那就必然要更隐蔽一些。
最好是找之前从未崭露头角的新人,这样从最开始行事便能十分隐蔽,更好控制。
她没有着眼于已经成形的商业,那些实在是太打眼了,各地都已经形成规模,若是有人想分一杯羹,必定会被查个底儿掉。
若是惊羽只是想自己花,那么当然无所谓,甚至亮出身份来绝对一片坦途,但是问题就是要隐蔽。
所以她令人去大秦的东西上下探路,争取能向外开辟几条新的商道,或者在一些规模还没有那么成熟的地方开展商业。
再或者若是运气足够好,能发现隐蔽的矿业,那才是真正的一本万利。
大秦东南沿海,自先朝起就有海禁,祖皇帝打下江山之后试图过放开海禁,还派了几队船只出海,只可惜都是有去无回。
后来便又重新实行海禁,甚至比先朝更加严格,沿岸重兵驻扎,海上这条路根本走不通。
所以便只能将力气往西北使,惊羽重金聘了一帮人,她出钱他们出力。
这些人只负责探路,待他们将打探来的消息汇总给惊羽,惊羽再从中抽丝剥茧,派人前去领事行商。
无论是探路还是各种谋划都需要时间,钱撒出去了,人派出去了,不出意外接下来的一年半载甚至是更长的时间都需要等消息。
但是惊羽并不着急。
惊魄手上还有一条已经开出来的线,她先接手过来慢慢经营,而且一时半会儿也不会那么急着用钱,惊魄这么多年也不是毫无准备,所以也没那么着急。
她做事向来专注认真规划清晰,所以一直效率奇高,哪怕安乐就在府上,她每日也只是进只要进书房一个半个时辰便可以将事情完成。
安乐还以为她是在每日温书,所以并不奇怪。
毕竟同她这种胸无点墨的家伙不同,惊羽才名在外,而且她每日坚持习武,十分自律,所以每日温书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举措。
安乐弓马功夫也还可以,两个小姑娘在府内的时候闲着无聊也会让人扎了靶子比试一番。
有时候安乐会搬个小板凳坐在一旁看惊羽习武,兴之所至的时候还会大声叫好,感叹一声为何当年她娘不让她学武。
惊羽记性好,仍然清楚的记得当年皇后不让她跟着小皇叔习武的事情,安乐这么一提起,便将此事同她说了。
安乐那时候也小,隐隐约约也记得发生过此事。
毕竟当时修王舅舅还老是跑过来找她娘诉苦,说惊风惊羽实在太过调皮。
但是她记性没有惊羽的好,早就记不清中间还有这么多弯弯绕绕的事儿了,听惊羽说起来的时候颇觉好玩。
见她起了兴趣,惊羽也怕她闲的无聊,就打算教她一些基础的招式。
当然了,也是要从扎马步开始让她练起的。
然而谁知道昨日还艳羡着惊羽的功夫如此帅气利落的人,第二日不过扎了一盏茶的马步便累的径直放弃了习武这个想法。
第三日揉着到处酸痛的全身,再看惊羽帅气的招式,便半点不觉得羡慕了。
安乐成功的在公主府混吃等死到了腊月。
眼见着惊羽即将收拾铺盖回宫,还没等她打算在这里腻歪到惊羽回宫的那一日呢,月余没来打扰她的昌平长公主适时出手,连人带行李都给直接打包带回了长公主府。
惊羽含笑在门口送别昌平姑姑,顺口同安乐说着“下次再来”,得到了安乐十分肯定的点头以及昌平姑姑十分不屑的一个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