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负手而立,声音比拂面的初春夜风还料峭几分。连日的舟车劳顿,在她身上连一个褶皱的衣角都没能留下。
李谊没有再争执,微微点头后转回身子,双手垂于身前,长望朱漆门缝中被锁住的那一线宫城,终是合目静立。
在他侧后几步的位置,黑曜眼帘之下,须弥亦是闭目养神。
直到宫墙之内,打更声起,须弥缓缓睁眼,终是以清醒而审视的目光,转头看向身侧之人。
便是他已近在眼前,须弥还是无法看清楚、想明白,一个人格怎能完完满满塞下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
就如此刻,李谊被刻意拒之门外、为宫城中人视若敝履之时,敦州城外的党河山上,七殿连庙香火不断,殿幡领上风卷彩幡,声如诵经不息。
声声句句,都是祈他平安。
十二年前,博河之变后,宣平帝将丧母后昏迷不醒的李谊直接扔进宗罪寺,待他一睁眼便连审一月有余。
宣平帝拿到的,是一份清白到让他咬牙切齿的口供。
清白,这就是宣平帝恨李谊的开端。
只因崔敬州,就曾是这全世界最清白的人。
五姓七望之首的博河崔氏,满门勋贵、世代公侯,历代荣盛,莫与之比。
做为崔氏的嫡系独子,崔敬州亦是荣光之门中的荣光之极。
他文可经世济民,武可安邦定国。
挥毫洒墨于慈恩寺壁之日,多少书生愧撤诗牌;万军之中取主将首级之时,多少名将不敢为战。
乱世与盛世的交界之处,名辈叠出、群星璀璨。可他一袭白袍于笔墨间、在战场上纵情恣意之时,谁又能遮他光彩分毫。
可偏偏,崔敬州不矜不盈、谦光自抑,既认高祖皇帝李慷为主,便是出生入死相随左右、屡次以命相酬。
陇朝甫立,李氏入主中原,崔氏拜相。
这个曾十二朝为相的豪门望族,再将门阀之鼎盛推入全新的巅峰。
也将名不显时的高祖幼子李晋,推上了皇座。
那时的李晋看崔敬州,是生死与共的战友,是算无遗策的军师,是情同手足的兄弟,是挚爱之人的胞兄。
李晋信他、敬他,给了他两大柱国之一、封邑万户的国公、数十万人的军队,尤觉亏欠。
甚至直到崔敬州起兵叛乱的前一天,他还斩了告密之人,罪名是栽赃陷害国之脊梁。
然后就是崔敬州一呼百应,各路边军四面围攻盛安。
北方乱了,南方乱了,盛安城破,李晋醒了。
这场叛乱,足足两年才彻底平叛。
代价是十万将士死于自己守护着的土地,死于曾经战友的兵戈。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