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不会种地可以学 > 第48章 48.又入津州府

第48章 48.又入津州府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陆鸣山愣了愣,刚要开口,江问简便抢在他前面,说:“我去津州府也有事要办,明年就是三年一次的秋闱,照理这时候该有不少书院开始押题了,我也要去看看。咱们一路,互相有个照应。”

他有正事要过去,陆鸣山就没法拒绝了,只能点点头。

江问简便吩咐听松守着家,还让他上午得闲把大黑放出去玩一玩,自己和陆鸣山则带着孟芳儿一起去津州府。

三人一块儿坐了阿贵叔的牛车,一人付了两文钱车费,孟芳儿第一次独自出门去这么远的地方,又忐忑又兴奋,一路上叽叽喳喳讲个不停。

“小江哥,津州府有多远?咱们要走多久才能到?”

“津州府靠海,离汝阳县颇有段距离,不过咱们挨着通南大运河,只要到了码头,从运河上走水路,一个时辰就到了。”江问简说。

孟芳儿又问:“通南大运河到底是怎样一条河呀?我总听人说这条河,还不知道这两个字怎么写呢,村里老一辈的人说,以前他们去挖过运河,一天给十文钱,还包一顿午饭,那时候好多人抢着去。”

江问简就在车板上把“通南”两个字写给她看:“通南大运河的起点是京城,由京城往南走,连接京城与南方的贸易往来,所以叫通南大运河。”

“这是当今圣上十几年前还是太子之时,提出来的民生大业,运河修起来,沿河的贸易往来兴盛了,商人旅人工人都多了,饭馆客栈也就起来了,如此循环,万千百姓都从中受益。”

孟芳儿听得似懂非懂,点点头。

江问简又道:“这条大运河原本只打算修到津州,也就是今天的通南大运河东线,不过刚修好一半时,东南王便看出运河的便利,上书朝廷请修西线。”

“西线有一大半都在东南番地境内,是东南王自掏银两修建的,那时花了天价巨款,不过现在也都赚回来了。”

孟芳儿不解道:“挖运河,要雇工人,要花钱,这我能想明白,可是河挖好了,也就是一条河,怎么能赚钱呢?”

江问简笑道:“运河之所以叫运河,便是转为运货船只通行的河流,想在运河上行船,不仅船的载重要大,还得有官府发的通行文书。”

“这文书一年一换,每换一次,都要交钱,载重三千斤的船,一年要交一两五钱银子。这是朝廷和王府靠运河赚钱的第一条路子。”

“第二条,就是商税。运河带动贸易,做生意就要交商税,贸易越繁华,商税也就越多。”

孟芳儿又迷糊了:“税是什么?”

江问简言简意赅地解释:“你们种地的收成,三十分之一要交给官差,这就是田赋,也就是税的一种。”

“噢。”孟芳儿恍然大悟,“所以,他们做生意的人,收的银子也要交三十分之一个朝廷?”

“就是这个意思。”江问简说,“不过,他们交的可比你们多,各类生意有所不同,不过大多都要交入账银两的十分之一。”

“十分之一?”孟芳儿的算术还算不错,不过毕竟家里不是做生意的,对数字并不敏感。

江问简又给她打比方:“比如说,你绣了一条手帕,二十文卖给别人,那你便要上交两文钱。剩下十八文,你买布花了五文,绣线花了五文,你还大老远坐着牛车去县城里卖,坐车花了两文,这样一来,你只挣了六文钱。”

“这只是一条手帕罢了,如果你一个月卖上一千条手帕,累死累活才挣了六两银子,而交税就要交去二两,这税还不够重么?”

孟芳儿总算有了点儿数,撇撇嘴:“要交好多钱啊。”

“收这么高的商税,也是为了维护农事,如果做商人太挣钱,农民们也都跑去做生意了,谁来种地?不种地,哪里有粮食?”江问简笑着说,“赋税收多收少,自有它的道理。”

“小江哥,你懂的真多。”孟芳儿说,“这阵子跟着你读书,我学到了好多东西。这次去城里,我大姐肯定会被我吓一大跳。”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江问简笑道。

孟芳儿连连点头:“对对,刮目相看。”

几人说说笑笑,坐了牛车,又走了一段路,再坐上船走水路,晌午时分,终于到了津州府。

孟芳儿大姐家的铺子开在城东,只说在东街上,却没给具体位置,几人在东街上来回走了好几遍都没找着,江问简便问:“孟姑娘,这条街上确实没有那个陈记豆腐坊,你大姐确实说的是东街么?”

孟芳儿也不太确定了,忐忑道:“我大姐和大姐夫都不识字,是托人带的口信,就说在东街上的巷子里,巷子口有一棵大柳树。”

她见一旁一直默默跟着的陆鸣山脸色已经有些发白了,连忙说:“陆大哥,小江哥,你们把我送到这里就可以了,你们去忙罢。”

“这怎么行,你一个姑娘家,人生地不熟的,太危险了。”江问简想了想,说,“上次我和鸣山过来,倒是认得了这儿的一位老板,他的生意做得大,应当对这一片很了解,去问问他罢。”

陆鸣山知道他说的是那位东街酒楼的刘掌柜,点点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