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请创作A组的同学们带来他们的作品……”
屏幕上出现了一组风景照,正是他们那天外出采风拍摄的,每个人从自己拍的照片里选了一张做成短片开头,后面衔接的是一小段海洋馆里的空镜。
斑斓的珊瑚礁,细小的鱼群穿梭游行。
视角向上推进,阳光照耀在海面,水波与光线交织出千变万化的纹路铺盖于表层。澄澈的海水随着深浅而变化颜色,直至跃出割裂破碎的海面的片刻,视野所及之处尽是纯白。
海与天相遇的那条线,注定无法真正地接近它。
短片的画面定格在白色的手写字体,只有一个字:
“《寻》”
修明和伯树分别站在怀思远和施烨的身后,中间隔着光幕。
就像海洋馆里那块宽大的玻璃窗,把他们断离在了两个世界。
漆黑一片,紧握着话筒等待。
终于等到了钢琴独奏的引入,再数几个拍子就要开口唱第一句。
只要第一句稳住了,后面接着唱的就会稍微轻松一些。
肩负起这个重担的人是伯树。
大家都在等着耳返里出现他的声音。
“当我,沉入海底……”
仿佛山林里的风带着清新感吹拂到海边,近乎全黑的现场灯光只聚焦在伯树一人。
聚光灯亮起照在他身上时还有些局促不自禁颤抖了一下,但很好地完成了演唱的部分。
非常顺利的开场。
预备接唱第二句的怀思远在黑暗中点了点头。
灯光暗下,背后的伯树消失不见,留下一个剪影,而怀思远获得了明亮的照耀。
寒冷冬夜的温暖炉火毫不起眼地燃烧着,他的声音稳定地带着旋律过渡向下一段。
这一次两盏聚光灯同时射映向舞台,把前排的施烨和怀思远笼罩在柔和的光晕之下,两个人一同合唱完一段,一起转身望向光幕后面的人像剪影。
如果从正上方俯视,四个人站在了舞台的四个象限,地屏的画面划分成天与海的两侧,垂落的光线组成的幕帘宛如天海相交处氤氲的云雾,模糊了清晰的边界。
第二段从修明开始,施烨接唱后半部分。
透明的空气遇到翻腾的浪花,把情绪渐进往上推,即将迎来挣脱束缚的一瞬。
全场的听众都在期待浮上水面得以呼吸的刹那。
意料之外的停顿,空旷的舞台上回荡着钢琴独奏的旋律,弦乐隐约在底部缓慢流淌,没有人声的十几秒,他们紧握话筒在光照不到的地方静默地站立着。
忽然之间,光幕消失不见,取代的是照亮全场的耀眼光芒。
修明和伯树从光幕后往前走,和怀思远与施烨站到一条水平线。
四个人一同开口,合唱起同一段,这一次听过就很难忘掉,深刻在记忆里的旋律。
汹涌的波浪因为狂风的袭击而变得更加不平静,深近于黑的蓝,浅似乎白的蓝,即使调色盘上只有蓝和白两种颜色的混合,也可以看出成千上万的色彩。
正当大家以为就这样一直激烈地直冲云霄直到结束,却给了他们一个巧妙地转折——
一切又回归寂静。
天空和大海似乎就要分开,越来越远。
怀疑?失控?绝望?
复杂的情绪搅动起心底的不安,迫切地需要一个确定的答案。
恰在此时,一个未知的声音,唤回了大家的心神。
四盏灯只留下了一盏,投映在修明的位置。
周围一片黑暗,舞台内外整个空间唯一的光源就在这里。
你可以的,修明。怀思远沉默地目视前方,内心却在不停重复暗示。
梦境的气泡以察觉不到的速度膨胀到极限,还未来及触碰,自己就破裂灰飞烟灭。
修明吟唱的声音穿透了云层降落到海面,把阳光的温暖灌注到空气里,散化成无数细小的气泡再次投入大海,将两个毫不相关的世界拉近到一起,让彼此融合。
死而无憾。怀思远满意地闭上眼睛,沉浸欣赏完了这一段。
距离完美的作品只差最后的部分。
飞鸟与游鱼就此相遇,羽毛钻进水里,鳞片跃到空中。
两个几乎永不相见的个体就这样化身成对方的模样,用崭新的姿态完成生命的蜕变。
“你的心跳”
“我的呼吸”
“成为彼此的秘密”
“你是我,我是你”
伯树和修明你追我赶一人一句把整首歌推向极端之境。
全场观众都忘了自己还在呼吸。就连他们旁边的队友施烨和怀思远也被震惊到,差点忘了接上最后一段的合唱,还好及时反应过来继续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