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恂今日一早就去东宫拜见太子,已经在宫内逗留够久了,如今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他,正处于风口浪尖,未免惹人非议,只好打道回府。
临走之前朝身后御书台的方向深深望了一眼,谢恂心里既惭愧又有悔意,原本找借口让太子带他来御书台转转,是为了能跟萧懿鸾见上一面,没想到自己如此失态。贺表的事他本来也没有多在意,不知为何竟无法容忍萧懿鸾那样评价他,谢恂越回想越觉苦恼,简直不明白自己刚才到底在想些什么,口不择言说出那些话,萧懿鸾会不会以为他送那块玉佩是真的没安好心?
****
萧懿鸾和往常一样在书案前坐到放班时间,吃罢午饭,又回到官舍小憩一会儿,睡前还在寻思着如何处置谢恂给的那块不祥之玉,一开始她冲动地想,干脆敲碎算了,冷静下来又问自己:她凭什么要被谢恂牵着鼻子走?
谢恂说什么恨一个人就送他一块素璧,那是南罗人的说法,中原人不信这一套。这么好的成色,拿去当铺换钱说不定还能发一笔小财。
既然玉佩可以当,不如把谢恂在成婚当晚给她的那枚玉指环也一起当了吧?
那时候,萧懿鸾听说玉是有灵性的,不能丢在一旁不理,所以就把那枚玉指环从谢家带到了官舍,跟首饰放在一起,没事的时候把玩两下,未免引人注目,从未在手上戴过。
但是,一下子当两件东西,当铺的人会不会怀疑来路不明,把她当成偷东西的贼?
萧懿鸾在心里摇摇头,一枚小小的玉指环也当不了多少钱,还是不要自找麻烦了。
打定主意后,萧懿鸾连午觉也顾不得睡了,坐起来跟孔姣说叔父家中有事要回去一趟,孔姣以为她在为上午被谢恂找茬儿的事心情不好,便由她去了,答应帮她跟主事告假。
萧懿鸾拿着自己的女史令牌离开御书台官舍,出了宫门又雇了一辆马车,让马车夫带她去最近的当铺。
一盏茶的功夫,萧懿鸾来到了开在十字路口的利源当铺。当铺掌柜见多识广,见萧懿鸾一身宫中女官气度,以为是官府暗中派人来调查当铺是否诚信经营,于是小心应对。
萧懿鸾递出去那块白荷素璧。
掌柜的接在手上,一脸不可置信地上下翻看,心内暗忖:这种产于南罗国的上好素璧历来只有宫里才有,官差办事还把这等好物拿来,伪装得也太真实了,想来她只是问价,并不是真要把玉拿来当。
萧懿鸾更担心的是,这块玉是假货。
掌柜的抬起头笑道:“姑娘,这块玉可是上等珍品,你真的要当?”
萧懿鸾猛吸了一口气,然后笑着点点头。
掌柜的小声说出一个价格:“一千两。”
萧懿鸾瞪大眼睛:“多少?”
掌柜的有理有据解释道:“这种好玉一般人接触不到,而且我也很难再转出去,达官贵人不会到我这儿来淘旧货,我收进来可是要放在架上落灰的,真的只能给这么多。”
萧懿鸾听完,确认这块玉真能当一千两,当即爽快道:“成交。”
心里忍不住欢呼,这下发财了。
掌柜的呼吸一滞:“你真要当?”
“当然。”
掌柜的担心有陷阱,不敢临阵反悔,于是递了当据让萧懿鸾签字画押,一面又琢磨着要用更高价格再把玉佩售出。
萧懿鸾很快拿着一千两银票走出当铺,外面清风和煦,街上的市井烟火令人愉快。这钱来得太容易,所以她也不珍惜,只想着这笔钱不能久留,于是沿着街找到一家庄宅牙行,说明自己的来意。
“姑娘是要置宅院?”
萧懿鸾底气十足地点点头。
庄宅牙行的掌柜和伙计见多了土财主,一时不知萧懿鸾是何来历,以为她是替达官贵人家做事的体面丫鬟,觉得她是女流之辈不懂行情,便想趁机敲诈一笔。
心眼灵活的伙计给萧懿鸾递来四街八巷的住宅图,指着两处位置便利的房屋绘声绘色地介绍道:“这一处是西市沁竹街的几处新居,四周都是新建的房子,往南有山有水,风和日丽时可以去郊游,姑娘若想远离喧嚣,住这儿再好不过。”
萧懿鸾看那宅子的地段交通,位于主城之外,虽然清静,但距离宫城有些远了,她又没有马,往来恐怕不便,摇头拒绝。
伙计又连忙介绍另一家:“姑娘再看看东市同安巷这一处宅子,虽然是旧的,但闹中取静,方圆三里的茶楼、戏院应有尽有,要是有个头疼脑热,出门右转就有百草堂的坐诊大夫。”
住宅图把方圆五里都画得十分详细,萧懿鸾看过甚为满意,也不在意是旧的,当即便问:“这处宅子需要多少银两?”
伙计见她如此爽快地询价,不由得咽着口水和柜台后的掌柜对视一眼,原本市面价六百两的民居,硬是开口要了八百两。
萧懿鸾只知道自己的钱足够,便道:“那带我去看看吧。”
伙计赶着马车领萧懿鸾来到东市的同安巷,萧懿鸾下车后看到整条巷子都是半旧不新的青灰瓦墙,沿着巷道两旁依次排开,左右两户的大门错落对应,每一家的占地都差不多,约有十五丈长,五丈宽。
路过的几户人家院子里传来朗朗读书声或踢键子的嬉戏声,伙计顺着门牌号带萧懿鸾走到要买的那一户,大门是气派的朱红色,像是新粉刷过,萧懿鸾眼前一亮。伙计拿出钥匙打开门上的白铜镂空广锁,推门进去,外面的嘈杂声便被隔绝了。
庭院里有片空地,可种些花草蔬菜,萧懿鸾还打算在墙角种上几排竹子,一条青石小径从门口蜿蜒而入,通向内院。正屋走廊两旁是木雕栏杆,屋檐下悬挂着防水的灯笼。
萧懿鸾感慨万千,曾经想回叔父家借宿却被赶出家门,如今自己在京城终于也有栖身之所了,往后再也不用经历那样寄人篱下的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