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重生东北1910 > 第293章 给姥姥姥爷拜年

第293章 给姥姥姥爷拜年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其实从满清到民国,地方官员对于文人一直都是比较敬重的,特别是像卓立仁的姥爷这种,主管一省文教几十年,学生弟子满天下,自己清廉自守一介不取,谁能不敬重呢。

那年头的东北三省总共设置了155个县,其中以辽宁居多,只有辽宁的条件不错,黑龙江和吉林都有大片荒地,不是人迹罕至就是穷山恶,别说是地方官员,老百姓都不愿意去。

1915年的黑龙江,已经开垦出来并且连续耕种三年以上的土地,就是所谓的‘熟地’只有不到一百万晌(公顷),当年新开垦的土地也不过只有四万多晌。

这还是在民国政府大力宣传鼓励移民开荒的情况下才达到的,这与后来的北大仓,一个农场就有百万晌良田的情况无疑是天壤之别。没有良田就不打粮食,没有粮食哪有居民?没有居民自然也就没了官员。

当时整个黑龙江省不过只有3道、4旗、5局、23县,有据可查的人口数量为127万人,再想想黑龙江有多大,就知道这个人口密度得有多小了。

虽然各地的人口数量少,却不耽误那些官员从老百姓身上拼命的搜刮勒索,这块土地实在是太肥沃了,不仅有黄金毛皮人参这些,还有各种各样的特产。

从满清到民国的中央政府,为了更好的控制这里,与俄国人还有日本人争夺地方权益,不得不选派那些个人操守比较好的官员到黑龙江。

从之前的宋小廉,到现在的朱庆澜,都是比较强势,个人操守相当不错的地方官,他们对于卓立仁的姥爷也是敬重有加,只要是老爷子开口,再经过他们的反复考核调查,只要老爷子推荐的人选还不错,基本上都会照允。

这里边当然有很大程度是看老爷子的面子,关键是老爷子的学生也是真争气,过去这几年已经有三个县治都换上了老爷子的学生,年终考核都是优等,让那些眼气的人也说不出什么。

说到老爷子的这些学生,除了在黑龙江做官的这三个,还有两个机缘巧合的在吉林也当了官,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当时的吉林护军使孟恩远。,老爷子的这两个学生,之所以能在这位孟大人的手底下做官,其中的渊源来自于当时的吉林首富牛子厚。

说起这位牛子厚牛先生,绝对是当时的东北一时无两的人物,他们家有多少钱没人知道,人们只知道,从慈禧太后到光绪皇帝都从牛家借过钱,数量都是百万级别的。

光绪皇帝与当时的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都给牛家颁发过‘乐善好施’的牌匾,说明牛家不光是巴结朝廷,在扶危济困接济百姓上也是大手笔。

说到牛家的买卖有多大,1907年吉林成立商会,20位董事有6位来自于牛家,吉林每20个家庭里,就有一个人在牛家的买卖里干活,各种店铺买卖超过了300家。

牛家的买卖从吉林一直开到了张家口,衣食住行药铺寿衣什么都有,有人开玩笑说从生到死一辈子都离不开牛家。

要说卓立仁家的财富与牛家比较起来,小巫见大巫都是抬举卓家了,算上卓立仁在国外的资产,或许还可以放在一起比较一下。

牛家在吉林到了牛子厚这一辈,已经是第四代,虽然也重视对子弟的教育,牛子厚的三个儿子却没得过功名,都跟着他做了买卖,没有一个做官的,只有一个名叫牛德璋的侄子,中过前清的秀才,算是个读书人。

等到满清没了,民国成立,孟恩远做了吉林护军使之后,发现身边都是些舞刀弄枪的丘八,就想招几个读书人在身边,附庸风雅的同时,还能帮助自己出谋划策,里子面子都有了,这种做法在当时也比较流行。

要知道那个时候,多数读书人都不愿意跟这些当兵的往一起掺乎,觉得有失身份,牛德璋也是这么想的,可是他叔叔牛子厚不这么想。

牛家已经是吉林首富,过去有皇上和督军赐的匾,可以说是名声在外了,问题是现在满清没了,牛家需要新的靠山来保护家里的财富,正好赶上孟恩远四处聘请幕僚,牛子厚就把牛德璋推荐上去,在孟恩远身边做了一个师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