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重生东北1910 > 第271章 面袋改衣服

第271章 面袋改衣服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这种土布就是一般老百姓在家里,用最简陋的纺车纺出来的线织成的布,经纬度密度强度参差不齐不一而足,手感也不好,优点就是厚实便宜,老百姓‘不得不’喜欢。

因为好布都贵,一般的老百姓平时穿的基本上都是土布。把面粉的包装袋改成这种土布,单论成本好像是多了一点,可是细算起来就不一定了。

一个是土布比较厚实,就不用在包装袋里边再加一层内衬了,当时没有那些化纤的东西,这种内衬其实就是一种极为纤薄细密的细布,成本比包装外边那层麻布还贵呢。

用了土布之后,老百姓把面粉买回去吃完了,这个包装袋不用扔,可以直接改成衣服穿在身上,之所以采用这种看起来好像很容易弄脏的素色土布,就是为了方便老百姓,回去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喜好,染成任何颜色。

不管到了哪朝哪代,富人都是少数,穷人永远都是大多数,姜照军先从低端面粉的包装改起,这种面粉的用户群体就是那些底层的老百姓。

一袋10斤的黑粉(粗磨粉)只卖5块铜元,一大袋50斤的黑粉也不过才卖23块钱,有钱人可能不在乎这仨瓜俩枣的,穷人就得算计着过日子了。

以前他们很少买面粉,平日里还是得以苞米面大碴子高粱米这些粗粮为主,一个礼拜吃上个一顿两顿的细粮就不错啦,就算是买,一般也会去买那种10斤的小袋。

现在就不一样了,为什么呢?什么事就怕往细琢磨,老百姓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

他是这么算的,以前虽然也是买大袋的便宜,可是老百姓的手头一般没那么宽裕,穷人家里一次拿出来二十多块,就感觉是一笔大钱了,宁肯不占那个便宜也得省着点花。

现在这种土布包装袋,回家可以自己改成衣服,小袋的得自己把小块布缝起来,才能变成一大块布,然后再去改成衣服,不好看还麻烦。跟买大袋省钱连一起再看,对于连灯都舍不得点的老百姓来说,这个账怎么算就清楚了。

会算账的结果就是,卓家的低端面粉销量一年就翻了一番,之前这种低端面粉以小袋为主,现在反过来了,小袋的几乎没人买,因为与大袋相比,小袋的单位包装成本还要略高一点,这样一来又节省了一部分成本。

还有一点就连姜照军都始料未及,就是不仅低端面粉的销量暴涨,中端面粉的销量也跟着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他看到低端面粉的销量好了之后,就试探着把一部分中端面粉的包装袋也改成了土布,结果与低端面粉一样,销量跟着大涨。

连卓经武都觉得奇怪,他认为能买得起中端面粉的人家,不应该去贪图这点小便宜,可是他忘了,勤俭持家是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奉为圭臬的传家宝,那年头的好多地主,除了勤劳能干,平日里也都是精打细算,一口一口省出来的。

现在卓家的面粉厂已经从原来的8台电磨增加到18台,每天的面粉加工量接近50吨,后来的统计数据显示,在1915年的时候,哈尔滨的面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3.7%,发电量占全国的33%。

回过头来再说卓立仁这边,昨天晚上他就通过电话,跟几个主要的经理说了,今天上午都到大德恒这里见个面。

木材厂的大柜陈强,现在已经改叫总经理了,二柜晋松(副理),面粉厂的总经理姜兆军,他弟弟姜兆斌,现在是酒坊经理也来了,还有发电厂的经理伊万诺夫,油坊经理马元安。

还有一个人卓立仁不认识,是他去美国之后才成立的,大德福纺织厂总经理潘德明,今年还不到三十岁,是一个精明干练的专业人士,英国朴茨茅斯纺织学院毕业的高材生。

卓立仁的父亲花了大价钱,从天津一家英国人开的纺织厂把他挖过来的,倒不是说他是那种见利忘义的人,他去英国学习纺织的目的就是为了实业强国。

别人给他介绍说,这个纺织厂是中国人开的,用的还是英国的纺织机,他就毛遂自荐的来了,其实他在哈尔滨的薪水比他在天津还要略低一点。

卓立仁也听父亲说过,他给这位潘德明总经理开的薪水比较低,但是给了他5%的管理股,这位潘德明总经理明确表示,只要东家肯支持,他就有信心在十年内,把纺织厂办成远东最大的亚麻纺织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宁肯十年不要分红。

清末民初的时候这种人可是不少,都是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为了救亡图存,他们甘愿牺牲一切。

卓立仁也想好好的观察一下这位潘德明总经理,看看他到底是真材实料的实干家,还是那种夸夸其谈的妄想家,如果是前一种,他会想方设法的去支持他,帮助他实现那个宏伟目标,如果是后者,还是尽快换人的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