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在最后面的吴萍萍瞥了一眼吴跃,真稀奇,四哥竟然也能注意到那些细节。
吴跃把三人送到澡堂门口,说明情况,交了澡票。
吴满江进去的时候问要不要他领着大宝小宝,吴跃拒绝了,“爹,他俩刚吃过晚饭,先消消食,等晚上我领他们过来洗就好。”
“也行。”
送他们进澡堂后,吴跃就回家拿饭盒饭盆馍筐去食堂打饭。
“你们怎么又过来了?”食堂大师傅看见走进门的父子仨,有些疑惑,这仨刚才吃的都走不动道了,虽然那让他很有成就感,但是多厚家底子也禁不起这么造啊,日子不过了?
“老姐爹娘和妹子过来看孙子,我给他们打些吃的。”吴跃估摸着三个人的饭量,搭配一荤两素,外加六个馒头,两个白面四个合面。
这两个白面馒头是定量,也就是说纺织厂职工一天最多买两个。
这段时间吴跃领着俩崽子一直吃的杂面馒头,虽然不如白面暄软,但便宜挡饱。他们现在家底子不丰,便只能选择自己担负得起的食物。
真正过上日子,吴跃便发现原主留下的几块钱真的很禁花,他买的很多日用品价格都很便宜,他家也没什么大件必须要添置。
但是,粮票却很不禁用。
幸亏原主先前在食堂预存了二十斤粮票,说起这个和之前林巧素领着俩孩子回娘家还有关系,当时家里没人做饭,原主只能到食堂吃饭,每天来回取钱票,原主觉得麻烦,便听从同事徐志高推荐,开始往食堂存粮票。
先不评价存粮票这种行为,总之吴跃得到了好处。
原本他并没有想起这事,多亏徐志高的提醒才想起来。
对他来说,这就是天降二十斤粮票。
从那之后吴跃就领着俩孩子在食堂吃饭,他饭量小,看着是一家三口,饭量还比不上其他壮年劳力吃得多。
再加上近来他扭转了不少口碑,食堂的师傅们隐隐会照顾他们一些。
就像这会儿,食堂师傅们听他是招待乡下来的爹娘妹妹,又看他这么舍得,又是红烧肉又是白面馒头,打饭勺拿的很稳当。
吴跃交钱,端着饭盒菜盆,让俩孩子抬着馍筐,慢慢往家走。
一路上不知道吸引了多少目光。
回到家,吴小宝直勾勾盯着盆里的红烧肉。
饿是不可能饿的,他们才吃完饭。
吴跃笑笑,叨一块红烧肉从中间劈开,分别塞到大宝小宝嘴里。
“好啦,你们现在可以出去玩了。”
吴大宝吴小宝也满足了,转身跑出大院儿去玩。
吴跃就坐在当门等爹娘回来,最后索性站到七号院门口等着。
“你搁这儿站着干啥,跟门神似的,我们还能找不到回家的路?”刘凤娟离老远就看到她,赶紧小跑过来,还不忘埋怨。
吴跃上前接了两步,“我站这儿有啥?您才是该慢点儿。”
刘凤娟摆摆手,她腿脚好着呢。
回到家看到桌上的菜,刘凤娟又咋呼,“咋的?你不过了,买这些菜,那钱票放着你自己吃点儿好的补补多好。”
吴跃:“……”都是当娘的劝儿子照顾好孙子,却没想着还有当娘的竟然公然劝儿子疼自己的。
“你们好不容易过来一趟,恰好赶上食堂有这些菜色,当然要叫你们尝尝。等往后没有了,我想买还买不上呢。”
刘凤娟还有话说,就被旁边的吴满河捣了捣胳膊,“孩子都把菜买回来了,你说再多还能给倒回去?再说四儿好不容易想着我们一回……”
闻言,刘凤娟不说话了。
然后她掀开馍筐,看到了两个白面馒头,眼眶“刷”一下就红了。
吴跃有些不知所措,有些不知道怎么应对这种状况。
索性便去给他们收拾住的地方,母女俩住东间,他爹跟他们住西间。
吃完饭,收拾好饭桌。
刘凤娟打发吴萍萍出去找俩孩子,喊了吴跃过来坐,这就是有话要说了。
“你和林巧素是怎么回事儿,俩孩子你们是怎么打算的?”
吴跃便把整件事情解释了一遍,“……大宝小宝都跟着我,以后都由我照顾他们。”
离婚这事已成定局,他们现在说啥都晚了。
“你能顾得过来不?要不让孩子跟我们回村,”刘凤娟忧心忡忡,“这段时间你都瘦多些了,照顾俩孩子还是太辛苦了些。”
“娘,爹,”吴跃放松靠在椅背上,“我都这么大了,还没自己干过啥事儿,要是连孩子也推给你们,我就真像林家婶子说的不中用了。”
“赵春花还这样说了?你看我下回见着,不撕烂她的嘴。”刘凤娟瞬间不乐意了。
这一瞬间,吴跃的心情却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