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轮的轰鸣声在耳边回响,哥谭的影子渐渐消隐。
希拉收回视线,安静地闭上双眼。
似乎随着哥谭的远离,那些隐秘的搏斗又暂时歇息了,人可以摆脱杂乱思绪的骚扰,重新获得心灵的平静。
距离那件事过去已经有一个星期了,没有任何结果。
哥谭的媒体在最初的狂热关注后,也逐渐丧失了追踪结果的兴趣,新的新闻吸走了他们的目光,只有那些发行的铺天盖地的报道和人们的口耳相传还证明着这件事真实地发生过。
《哈利马戏团团长及其二子连中飞刀身亡,行凶者扬长而去》
《加里森·哈利接手马戏团,或将其解散?》
《历史疑云——走进不为人知的哈利家族》
再正经的标题,也无法掩盖这是毫无同情心的嘲弄。
胡乱的编排猜测,毫无底线的报道,充分展现了哥谭在历史发展中锤炼形成的淳朴本色。
人们也渐渐淡去对这件事的讨论。
只是死亡而已,只是悬案而已,难道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人不可能为此停滞不前,况且这种惨剧在哥谭已经司空见惯了,就算他们颇有知名度,那又如何呢?
这座城市每天都在吃人。
希拉几乎悲哀地认识到哥谭不可能停下吃人,就像她的妹妹维娜,她的好朋友埃斯特尔,无论怎样声嘶力竭的呐喊,都抓不住生的门,只能任由希望化作泡沫,裹挟着她们走上人最终的宿命。
很多人都为自己对哥谭的自大和轻信付出了惨痛代价,如果离开哥谭去一个更和平安宁的地方,是不是就能摆脱这样糟糕的命运?
为什么不曾离开?
为什么?
希拉痛恨自己的弱小。
就因为没有足够的分量,所以意见和诉求才不被重视,才一拖再拖,直到她学会放弃?究竟要怎样做才能让还原真相、寻回正义的过程顺利进行?难道她只能接受“当正义的力量式微,追求正义就更加艰难”的理论吗?
就只能这样了吗?
她不知道。
希拉现在最强烈朴素的愿望只是逃离哥谭,这对普通人而言的令人窒息的囚笼,或许是孕期激素的变化让她的情绪变得敏感,尤其在经历马戏团死亡惊魂之后,她时常深陷于曾经的回忆,痛苦的令她更痛苦,美好的令她更难以接受痛苦的现实。
大都会——
有人将大都会定义为“装饰艺术梦的明亮灯光”。*
众所周知,大都会诞生于人们对自由的呼喊。
最开始,它只是一座位于东海岸的贫穷的普通城市,但在几个世纪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大都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让它成为特拉华州乃至全世界最耀眼的新星。
它是富裕的、美好的,在这里,大都会的人民真正行使着自己应有的权利;它也是年轻的、活泼的,有着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永远明亮的玻璃窗和活力四射的人们。
希拉刚下渡轮就马不停蹄地打车,准备赶向墓园。
“欢迎来到大都会,希望我们这里可以给你满意的体验!”司机热情地招呼道,“小姐,你要去哪儿?”
“好的,我现在要去弗洛里斯公墓。”希拉关上车门。
“天啊,抱歉。”
“这没什么的,我去看望一位朋友。”希拉系好安全带,“她肯定希望我开心地去见她,然后再替她在今天的大都会逛逛。”
司机一脚踩下油门,热情地推荐道:“如果还想在大都会走走,晚上可以去新特洛伊区,去莱克斯集团大厦对面大楼的十六层咖啡厅坐坐,你可以看到本城的天际线,还有美丽的夜景。”
“听起来不错。”希拉礼貌地回应。
几乎每次都能经历类似的对话,她毫不意外,或许这就是大都会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吧,热情好客和健谈。
啊,看来她还是对大都会充满刻板影响!
司机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白天可以去的地方很多,昆士兰公园的星辰实验室,贝克莱恩的海军造船厂,新特洛伊区的星球日报、明日大道、百年纪念公园,当然还有刚刚提到的莱克斯大厦……也不只有这些地方,还有很多有趣的地点值得探索。”*
“大都会就是这样可爱的城市!”司机与荣俱焉地说,“对了,小姐,你从哪儿来?”
希拉可疑地沉默了一会儿才开口回答:“哥谭,我是从哥谭来的。”
“你是哥谭人!”
“是的。”
“你一点儿都不像哥谭人。”
“为什么?”
希拉想,难道又是什么关于哥谭人的刻板影响,怎么这么多年大都会还流传着哥谭的奇怪传说。
司机倒是没有说什么传闻,他讲了他的亲身经历。
“有一次,我载了一个哥谭人,我说着说着他就叫我闭嘴。我还没有讲完,他就让我闭嘴!还骂了很多难听的话,我活这么多年还没见过能骂得这么脏的人!”
“还有一次,我又载了一个哥谭人,他居然光明正大地在我的车里讨论违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