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在水浒世界里做大嫂 > 第55章 多余

第55章 多余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到最后,她翻到了最后,看到一道没有解开的题目,便捡了石头在地上演算。

是一道开七次方根的数学题,很抽象,以及……就算是在阎娇娇那个时代,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出来的。

她很诧异,在这个时空,竟然有人已经开始研究这种数学了,并试图把他公式化。

阎娇娇拿到题目,先把文字翻译成自己习惯的阿拉伯数字,然后开始演算。

她算的不快,因为习惯问题,她将所有的步骤写出来,再擦掉,再写出来。

一行行,是外人看不懂的天书,却是数学人的情书。

最后,她松了口气,有些疲惫的写出来了答案。

老妇人一直在她旁边蹲着,看她演算,等她报出答案之后,却是顾不得答案的对错,只是抓住她的手问,“这是什么?”

“这是梵文数字。”阎娇娇想了想告诉她,“我是跟寺里的僧人学的。”

其实阎娇娇使用的不仅仅是阿拉伯数字,还有大量的数学符号,但是她决定还是将这个全部推给印度数字。

大家普遍以为的阿拉伯数字,其实起源于印度数字。它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人们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因此将其称为“阿拉伯数字”。”

数字是数学发展最重要的工具,简单易书写的数字以及符号,让许多需要抽象思维的数学公式变得可观。

早在公元8世纪左右,也就是唐代的时候,阿拉伯数字(印度数字)就随着佛学东渐曾传入过中国,但并未被当时的中文书写系统所接纳。大约在公元13到14世纪之间,也就是宋元时期,阿拉伯数字由□□教徒带入中国,亦未成功。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开始大量翻译西方的数学著作,但是书中的阿拉伯数字都被翻译为汉字数字。直到清光绪元年,原始版本《笔算数学》对引进的阿拉伯数字作了介绍以及使用,阿拉伯数字才正式被国人接收。

这是一条原本可以避免的弯路。

老妇人抓着阎娇娇的手,没有说话,她只是如痴如醉的看着地上的过程,半响竟然流出泪来。

“为什么让我看到它……又为什么让我,在这个时候才看到它……我蹉跎半生,全然无功……父亲,母亲……”老妇人喃喃自语,竟然抱着阎娇娇大哭起来。

阎娇娇不知道说什么好,她慌乱的抱着老妇人,示意她带来的小姑娘搀扶一下,同样痴迷看着地上算式的小姑娘也才恍然大悟的醒来,抱着祖母,第一句话却是,“祖母,我想留下。”

“留下?”阎娇娇一头雾水,老妇人却是停止了哭泣。

“既然见得这些,我就不想走了。”小姑娘扯了扯祖母的衣袖,看着她,一脸渴望的说道,“反正我也是个无用之人,去了东京不过徒添烦恼,你就把我留在这里吗?”

这语言大胆而直白,让老妇人都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等等,什么留下来,我这里……”阎娇娇赶紧出声,避免在不知情的时候甩下什么大锅,却不料小姑娘当下拿出袖中的那张纸说道,“你这里不是招伙计吗?刚才那两道题我都做出来了。”

“这只是报名,并不代表你能过后面的考核,而且就算你考过了,我作为东家也有拒绝的权利。”阎娇娇解释道,然后为了避免麻烦,她再度把话说清,“我招的是账房先生,需要有一定的算学基础,但不代表有算学基础就要能做好账房先生。”

“那你教这种算学吗?”小姑娘期待的问,大有阎娇娇敢说教,她就立刻去学会计的架势。

“不教。”阎娇娇摇头,诚恳的说,“我是个粮商,你瞧,我是以做生意为主的,不是教书先生。”

“哦。”小姑娘露出失望之色,但是片刻之后又振奋起来,“那你家缺丫鬟不?我可以应聘。”

“你?”阎娇娇看着她那双一瞧就没做过什么活的手,无奈的看向老妇人,“老夫人,你劝劝你孙女吧。”

老妇人一直在思考着什么,听到阎娇娇的话才回过神,看向自己的孙女,话语中是前所未有的郑重,“你可想好了?你知道留下的话,你要付出什么代价?”

“我知道。”出乎意料之外的,小姑娘非常认真的回答道,“爹爹和大哥不喜欢算学,一心钻营做官。二哥天赋有限,祖母老了……若我不再学的话,曾祖、曾祖母、高外祖父的绝学就失传了。”

“我是个姑娘家,他们从小就说我是多余的……多余的好啊,我既不必去光耀门楣,也不用读书考科举。我跟着去东京,也不过是做个无所事事的小娘子,在后宅里做我压根儿不喜欢的绣花烹饪,年纪到了嫁给一户人家,然后生儿育女,接着就要忙于养儿育女,管理内宅……那样的日子,祖母你经历过,我母亲正在经历着……然而我不想过了。”

“祖母,世界上过着那样生活的女子有那么多,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你就让我去走一走没有别人走过的路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