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做什么?”阎娇娇看着她一脸好奇又不好意思的样子,顿时有了个大胆的猜测,“你该不会也想卖粮吧。”
“没有!”扈三娘斩钉截铁,一口拒绝的干脆。但是说完了之后,又有些不好意思的捏捏衣角,“我看你用银子结账?”
“嗯,对。”阎娇娇看看左右,确定没有人看,才小声与她说,“他们金银多。”
扈三娘一听,露出了有些羡慕的目光。
“你家很缺银子?”阎娇娇砸么出味儿来。
“谁家能不缺呢。”扈三娘点点头,然后凑近了小声说,“那个,你那儿还有银子吗?能不能换给我点。”
阎娇娇与她面面相觑,却也开始琢磨起这事的可行性来。
**
扈三娘眼馋阎娇娇银子的原因,就要从这个时候坑爹的货币制度来说了。
后世的人受影视剧影响,总见着江湖豪客们大把大把的甩银子,便以为古代是银两满天飞,但实际上在中国古代,金银都是罕见的,大部分使用的都是铜钱。
但铜钱这种东西,日常流通使用,会发生磨损,新钱和旧钱会有重量成色区别。而金属货币的价值与其质量是挂钩的,谁都不愿意拿自己的新钱和旧钱兑换,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就自然出现了兑换比例的问题,有的时候一个新钱抵一个半旧钱,甚至能抵成色不太好的两三个钱等等。
对于日常老百姓来说,他们购买的货品价格都比较低,铜钱就够了。但是牵扯到交赋税,尤其是一县一州的赋税,那铜钱的数量就十分惊人了,若是用铜钱,存储、运输、转运起来都非常不方便,因此才会有贵重金属,银子的出场。
傻子都知道,同样的价格,银子的体积比铜钱小得多了。收银子当然比收铜钱,乃至收麦子、布帛,要省事的多。
但从百姓角度,收钱可不是件好事情,因为这个中间牵扯到兑换比例的问题。
粮食和铜钱的兑换比例,铜钱和银子的兑换比例时时在变动,就类似于后世不同币种之间的兑换比例,涨跌操作的不好,就可以要多掏很多钱。
在这个交易中,农民是完全被动,且唯一吃亏的。
官府收钱,可以减少自己的运输成本。
粮商可以在农民最需要钱的时候,压价收粮食。
而农民的产品——粮食,它成熟的时间很统一,交赋税的时间也很统一,若官府从收粮改收钱,那农民就必然在中间会遭受到粮商的盘剥。
所以其实很多朝代,哪怕后来阎娇娇所生活的那个时代,80年代农业税还主要收粮食、经济作物,猪、牛、羊、鸡等牲畜。
但问题是在这个大宋……它收钱!
粮食转变成银子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损耗,大宋政府太需要钱了,所以他们希望这个损耗由别人背。
这个别人,是农民,也是地方政府。
因为地方政府是收铜钱,交银子。
这种情况下,要交税的人们也没有办法。一般小农经不起折腾,只能年年在粮食丰收后,听天由命的卖粮。
而一些大地主,像是扈家庄这种有大量佃户的地主,就会兼职粮商,在粮价高的时候把粮食卖出去,粮价低的时候就不卖。
这样一来,不但不亏,只要商业环境正常,有些精明的还能挣钱。
例如清末到民国时候,晋商中有倒腾粮食贸易发家,乃至于已经开始做粮食期货的商人。
不过对于大部分地主来说,他们没有那么高的境界,大部分都是趁着能卖钱的时候囤点钱。
至于赋税……地主们也没想到,官家后期会那么丧心病狂。
**
大部分情况下,卖粮的时候能获得的钱都是铜钱,交赋税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交铜钱,折合成银子算,也可以直接选择交银子。
然而,因为大宋缺白银,所以银子和铜钱的兑换比例时时在变,官方的兑换比例和民间的兑换比例是完全不同的。
就例如官方规定,每两银子折两贯四百文,但是市场价格则是一贯六百文。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在给官方交钱的时候,两贯四百文,折合一两银子。但你在市场上兑换,一贯六百文就能折合成一两银子。
从简单的算数来说,当你交赋税的时候,把所有铜钱兑换成银子,拿银子去交是最划算的,但问题就是……市场上没有这么多银子啊。而且一贯六百文是市价,它随市场行情波动,当你大量需要时,它的价格也会涨。
总之,官方以银子结算,但并不提供银子铜钱的兑换服务。而普通卖粮,只能卖出铜钱,没办法变成银子,最后官家就能轻松的以两贯四百文的价格收割一波利润。
百姓可能不懂得金融学,但大家都明白如果粮食能够直接换成银子最划得来,所以当有人肯拿银子买粮食的时候,大家宁可让一下利,用高于市价兑换。例如市价一两银子兑换一贯六百文,他们愿意一贯八百文的价格跟阎娇娇结算。
阎娇娇买粮的时候,无往不利,也是因为她提出以银子结算。许多存银不丰富的地主,原本并不十分想卖,但听到可以换成银子,立刻就愿意了。
毕竟当地政府也头疼铜钱换银子,因为如果他们没办法把铜钱变成银子,那押送赋税过程中的损耗,得他们自己承担。所以为了鼓励大户们纳银,当地也有一些鼓励手段,类似于同样一百两的赋税,你交银子就可以只交九十两,但是交铜钱就要足额,有的甚至还要补火耗。
但阎娇娇花银子,也是没辙的办法……因为梁山给她的钱都是打劫来的,路上的客商也好,富户官员也好,赶路都是金银细软多,铜钱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