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长安的夏日其实不太热。
王阿花采下一朵荷花,用花瓣盛着葡萄,再用手撑着脑袋,一颗一颗地将葡萄剥开,望着满池的荷花,发呆着。
阳光透过荷叶,细碎的光映在水面上,凉风袭来,荷叶微动,水面像洒下了细碎的金箔一般。
惬意又快活。
裴安懿就没怎么惬意地享受长安的夏日了,朝堂之上,总是风波不断的,眼看着里秋闱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全天下的寒门学子都好奇着宫墙之内会传出一则什么样的旨意来改制科举。
但是宫墙之内,改制不说是无从下手,也算得得上是寸步难行了。
要让李,顾、张、王四大世家让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改制这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如同烫手山芋一般,无人敢接,这么甩来甩去。
裴安懿这边和亲的事情收了尾,便一刻也没耽搁,筹谋着改制的事宜。
永和三年六月初三,大周的朝堂之第一次有了女子踏入。
裴安懿身穿长公主的冠服,未经宣告自请入殿,呈上自白书,立下军令状,将今年的秋闱改制全权揽了下来。
改制本就没什么人想接下,如今有了出头鸟,大部分人自然是连声没什么话说的。
只有极少数的老学究,本着礼法,说着自古以来并未有女子做官的先例。
被裴安懿一一给驳回去了。
裴安懿被当庭封了个礼部御上,官居三品,虽然品阶不高,但却是个有实权的,总管改制的一应事宜。
大晟出了第一位女官。
封官好办,难的事在后头。
李、顾、王、张,叫这四家松口才是当务之急。
裴安懿自有一番打算。
今日一早,她带着王阿花等一众人,租了辆不张扬的马车,往城西的顾家去了。
顾家族内人丁子弟兴旺,有约莫四五个旁系。
世家虽侵占了大部分的资源,但其主族旁系繁杂,多少会出现分账不均的现象。主族子弟占用了绝大部分祖荫,旁支出来的子弟却只能做个边缘的小官,甚至是小吏,高升无望。
裴安懿存的是内部分化逐一攻破的心思。
城西一处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宅子,外看平平无奇,不过是一处普通人家,门上挂着一块斑驳的牌匾,上面依稀可见“顾宅”两个大字。
如今的顾家家主顾端便是从这里起的家,顾端早年从这里起家后,便带着他的这一支从祖宅里迁了出去,迁到了城东。
顾端官场沉浮,后也陆陆续续提拔了族中子弟,不过提拔的人中有多少是留在祖宅的旁系又有多少是自己这一支的人,就未可知了。
看如今留在祖宅里的这一支的模样,料想顾端也没分什么好资源来。
裴安懿见状心里有了底。
“吱吖”
木门推开。
开门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仆,将裴安懿一行人引入室内。
王阿花迅速瞄了一眼四周,顾家的祖宅不大,但看得出来早些年家中是有些底子在的,虽小但却并不破败。几位女使奴仆往来出入,井然有序,她暗想着可见如今管家的主母必是能干之辈。
先来堂前的是一位身着紫衣的年轻女子,女子头戴白玉簪子,衬得出水芙蓉又不张扬,说话柔声细语但上令下达十分果决。
女子走上跟前去,亭亭行了个礼,“有贵客登门拜访,丽娘有失远迎。”
裴安懿垂了垂眼,在来之前她便已经打探清楚了顾家这一旁支的情况,顾家顾岳这一支人丁不太兴旺,只有一个独孙,前些日子这个独孙去了户白衣富商的女儿,名叫李丽娘。
顾岳的夫人去得早,他便再没有续弦,如今这李丽娘年纪轻轻嫁过来便成了顾家的当家主母。
如今得见,虽其貌不扬,倒意外是个有管家之才的。
裴安懿饮了一口茶水,淡淡道:“是孤不请自来,何所谓远迎。”
闻言,面前的女子闻言神色泰然,不卑不亢道:“殿下来自是有殿下的道理,只不过我那公公和夫君出门看铺子去了,妾身已经唤女使去传了,烦请殿下稍候。”
“无妨,”裴安懿颔首,依旧是一副面若冰霜的神色,道,“此间茶水倒是稀奇。”
李丽娘轻笑道:“原不是什么稀罕物,只不过妾身在煮茶的水上下了一番功夫,用的是山上泉眼的水,比长安都城内的水少了两分涩味。”
裴安懿接着道:“这茶叶虽普通,但换了水来煮,却别有一番风味,孤看李娘子是个聪慧之辈。”
面对这位长公主的夸奖,李丽娘脸上既没有露出欣喜之色,也没有露出什么惶恐之貌,反倒是十分周全道:“丽娘一介女流,也只会在喝茶这种小事上下一些小功夫罢了。”
李丽娘听出来了裴安懿的话外之音,但却并不打算接着这个话题聊下去。
王阿花不懂这些茶茶水水的,在她嘴巴里面,所有茶大约都是一个味道,她左看右看,百无聊赖。
左手旁边的一道绣着狸奴戏球的屏风引起了王阿花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