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芷清正透过窗户看沿途的建筑——是记忆里既熟悉又模糊的样子,有着城市还未繁华时候的古朴味道,建筑上的广告牌散发着年代感。路上的电瓶车不算多,四个轮子的汽车也还没到家家户户都能拥有的程度,需要加油的摩托车反而是流量较大的交通工具。
“六号……行,我尽量出来吧。”苏芷清拉着扶手说。
“看你这样子,跟父母请假比跟老师请假还难啊。”
苏芷清沉默地看着窗外离家愈来愈近的路程,内心的焦虑逐渐加重。
这时,公交车司机打开了广播,电台里正在播放“我型我秀”的主题曲——
“未来是什么,就看你今天怎么做……”
***
换乘的公交车没有那么拥挤,他们在最后排找到两个座位。
“这个给你。”林崖从挎包里取出一本崭新的薄荷绿封面的笔记本。
“无事献殷勤?”苏芷清单手接过。
“这是全新的。还有支笔,送给何骁了”,林崖说道:“本子就当作是你最近辅导我的谢礼。”
“那就谢啦。绿色,我还挺喜欢的。”苏芷清把本子塞进了书包。
“如果六号能出来的话,你Q·Q上跟我说一声”,说着他解锁了手机,打开Q·Q给苏芷清看:“这是我Q·Q号,我在班级群里。”
“行,我回去加你”,苏芷清正心中演绎回家面对母亲镇定撒谎成绩的情景,没有往他手机处看,敷衍地说:“到时候你我清进下群呗。”
苏芷清因为身边没有电脑,父母也没有给她配手机的缘故,所以没有进群。
“要不这会儿加你?你报下号码?”他看苏芷清发呆,便在苏芷清眼前晃了晃手。
“哦……不用,我回去加你吧。”苏芷清想起来,这时候的Q·Q名有点中二,得回去先改掉。
“那你不看下我Q·Q号?或是头像?”
“不用看,我知……”苏芷清住了口。
他的七位数Q·Q号,苏芷清倒背如流。
时光荏苒,物是人非,一些号码,却依然不会消失在光阴里。
“你知道?”
“你不是加了李帛雨吗?苏芷清回去问她就是了。”苏芷清想起来他和李帛雨联系过,连忙说。
“行”,他收起手机,问苏芷清:“你刚才发什么呆呢?”
“我在想……说和你们一起出来学习,我妈到底会不会答应。”这也是苏芷清担心的问题。
“你出个家门,真有这么难吗?”林崖问道:“我想象不到。”
“难啊,我妈不同意的话,我出不来。”
“腿长在你自己身上,想走就走。”
他说的话,苏芷清自然知道。
只是,这么多年和母亲的对话中,得到的否定回答居多,苏芷清已经能想象到对母亲说要出门学习,她抛出得第一句话一定不是“好啊,路上注意安全”,而是“在家不能学吗?”
于是,本该是愉快的出行,也因此成了反抗似的出走。
即使到了大学,苏芷清变得相对自由些,但寒暑假出门若是频繁了些,母亲难免会说上一句:“怎么又出门?”经常的,苏芷清不会给出回应就走,但偶尔会反驳道:“出门走走有什么问题吗?”母亲便会给出长达五分钟的围绕“天天不着家”的训斥,而苏芷清则因为“我行我素”不够彻底,害怕闲逛回家后会遇到更“惨烈”的苛责,只得站在门口听她把话说完。这样之后,出门的好心情被破坏,一个人消遣的意义荡然无存。
“六号要是出来,我们在哪碰头?”苏芷清问他。
“市中心的星巴克。”
“长假的星巴克,你确定有位子?”苏芷清否定了他的想法。
这一年,小城的市里开了全城唯一一家星巴克咖啡。
当年星巴克是全城男女老少,尤其是学生党最喜欢去的地方。节假日前几天。推门进去就是一堆学生,脑袋凑在一起紧赶慢赶地做(抄)作业。
“何骁会在开门前到的,他去占位子。我跟李帛雨说了,你一定会来的。”林崖说得跟大学图书馆抢座似的。
“……你这是给我压力。我不去,是不是会显得不近人情?”
“是。”
***
公交车离开市区,一路向南,驶入小镇。
这些年,城市发展不快,六年间的变化微乎其微,沿街的小店大部分都和苏芷清二十二岁那年无疑。
这些商店,是苏芷清大学时候出门逛街时常常路过的地方,她会在门口逗留一会儿,盼望林崖会出现,装作很自然地开口:“好巧,你也来这里?”
只是,这样的场景从未出现。
“你放假的时候,不来镇上溜达吗?”苏芷清问林崖。
他笑道:“这是我来这座城市后的第一个假期。”
“哦……对。”
“怎么?苏老师,想带我去镇上转转?”
“改天吧,不过镇上也没什么好逛的,没有景点,普普通通。”
绿化带、水泥路、打印招牌、寻常小店,它们都和苏芷清共享过无数个失落而归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