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这本书里的每一个人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混沌初开的乱世里,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
他们身肩国家兴旺,黎明苍生之大任,他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国家的脊梁与担当。
无数的人用自己的一腔热血,缅怀那些在战争年代替我们牺牲、替我们争取、希望种花家站起来的先辈们。
每每深夜看着这些人的故事,想着当年他们风华正茂的年纪,埋葬在他们自己都不认识的异国他乡,我就觉得——无论哪朝哪代,在哪里,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一个新的秩序的诞生都是需要一群勇敢的人来保护。
正巧,我的主角们有了这次保护国家的机会,我便想让他们不负众望。
整本书写下来,我觉得主角们在成长,而我自己也变得与之前不一样了。
动笔之前,一直想写一个智斗的权谋故事,因为我本身很喜欢看人与人之间的斗法。
动笔之后,尤其是故事中后期,故事里所有人物的行为,都不由我控制了。
历史上,无论哪个朝代,都有杀戮开国功臣过往。而他们往往都是无奈之举。
人与人之间若没有了那些欲念,便没有了那些杀戮。
在这本书里,我没有让季凉按照心中所愿报仇,而是希望她跟在许安归的身边,看着一个帝王如何辛苦,又是如何在大义面前舍弃了自我。
我希望我的女主是一个能撑得起一个国家兴亡的后辈。
这也是她父辈的希望。
仇恨从来都不能让一个人真正幸福,那些背负仇恨的人需要一个冰释前嫌的理由。
没有人愿意就这样痛苦的活着。
季凉一开始不懂,可她后来懂了。
如果她执迷不悟,她终将跟许安归背道而驰。
在她懂了以后,她选择了掩埋朝东门真相。
因为对于这些活着的军门之后,当年的真相是什么样的,真的不重要。
若是军门造反,那他们死有余辜,他们这辈子都抬不起头,翻不了身。
若是皇族无情,那他们世世代代终将生活在仇恨里,让国家不得安静。
这不是女主想要的,也不是女主父亲期望看到的东陵盛世。所以最后她选择为保护东陵长久献上了自己的最后一计。
东陵北境局势不稳。
东陵与乌族终将有一战,而这一战将决定两国国祚。
季凉在文中说过一句话,只要是有领土,那便会有纷争。只看是谁能稳住这纷争罢了。
而她要做的,就是在她的有生之年里,让东陵边境再无战事。
因为身体原因,她能在朝的时间非常短,所以她必须马不停蹄,在有限时的时间里完成这些事。
所以,这本书整体的时间线非常短。大约只有一年的时间。
说完女主再来说说东陵皇子一脉。
太子许安泽其实有当太子的能力,他身边也有聪慧至极的谋臣。
可他心思不正,逐渐在权力中迷失自我,后期更是有架空帝权的野心。
许安泽身边的谋臣,何宣也不是能称为一个称职的辅佐谋士,因为他做所的一切都有私心。
他没有尽到一个辅佐大臣应该尽到职责。
他的心中装着的不是天下。
所以他最终都没能在东陵出将入相。
太子妃所在的郭氏一脉在朝堂上如日中天,皇后赵氏家族也在北境根深蒂固。
这代表是历朝历代与皇权相对的外戚当权。
这是哪一任帝君都无法避免的现状。
四皇子,清王殿下,许安桐则是天生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他只想与自己心爱的人畅游田地,奈何红颜薄命。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是快乐的,哪怕那时候他们已经被太子一党针对,去苦寒之地之番。
后来清王妃死的那日,其实连带着许安桐也死了。
他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人之后,求生欲极差。
唯一撑着他活下去的信念,就是他的母亲与他的亲弟弟,许安归。
所以才有了书前卷二里,许安桐不择手段也要留在宫里,想要成为许安归的助力。
他从一开始回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许安归当皇帝。
说他恨不恨当时的太子许安泽,肯定是恨的。如果不是许安泽使了手段,让他们去了西域苦寒之地,清雅也不会死得那么早。
所以许安桐回来,为了许安归,更是为了清雅。
故事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李心菀给许安桐续弦。
我想着许安桐身在权力的漩涡之中,这一生都没有为自己求过什么,我希望他能脱离这个牢笼,获得自由。
即便是自己不行,也可以用自己手上的权力,放一个人出去。
我想让他自私一次。
不然他这个人就太完美了。
其实许安桐最开始的人物小传是没有这么长的,写到中后期的时候,我已经控制不了许安桐去夺权,把握政局。
我以肉眼可见的无奈,看着许安桐操控我的笔,把他写成了一个无情的夺权者。
但在我心里,他始终是一个合格的帝王。
永承帝亲弟弟,行十六,年二十三,与男主同岁的宁王殿下许景挚,这个人从一开始就是太子人选。在他那一辈,他也是天之骄子。
只是他那会年幼,面临的问题太多。
他主动退出了皇位之争,而他哥哥也正有此意。
这算是帝国皇子之间的心有灵犀吧。
哪怕他们确实是竞争关系。
可当时那种情况,父辈基业才刚刚建立起,总需要有人背负这些痼疾负重前行。
永承帝他就是背负这一切负重前行的人。
从一开始写许景挚的时候,我就想把他写成一个帝王。
那皇位本来就是他让出去的,最后还是应该回到他手上。
帝王无情,也应该是最有情的一个。
不让他怎么能体会民生疾苦?怎么才能感同身受去治理国家?
但年轻的帝王也需要成长,所以我安排他在断腿期间游离东陵的大江南北,让他亲眼看看他父兄统治下的王朝到底有多么艰难与朝气蓬勃。
帝王最后一个成长,是女主给他的。
我一直以为一个合格的帝王应该跳脱三界之外,不理红尘之事。
他最后埋葬的爱情,是他此生唯一所念。
只有过了这一关,他才能扛起整个帝国兴衰。
他与太子许安泽不同,他要兄弟,要江山。
他也想要美人,可最后他还是放了她,也放过了自己。
帝王若是活得不通透,如何成为帝王?
最后他与许安桐、永承帝的谋局里,他为了与军门和好,让军门放下对朝廷的成见,利用了所有的人。
后期我会在番外里补一点许景挚找许安桐、永承帝谋划许都夺权与军门和好这一局的片段,把正文里面的群像人物视角补全。
正如我开头所说的,这本书里的所有的主角都在为了国家兴衰而努力。
只是有的努力是能被人谅解的,是能名垂青史的。
有的努力不会。
为了剧情的精彩程度,不剧透,这部分群像人物活动,是被迫隐藏的。
许景挚这个人物小传,本身就亦正亦邪。
他属于多一点邪恶就万劫不复,多一点正义就无法自圆其说的人。
最后来说说男主,许安归。
这个人就跟最后许安桐说他的一样,他心中有太多的牵挂。
他放不下他的兄长许安桐,放不下他的母亲贤妃,放不下他的外祖父临允,放不下他的兄弟许景挚,放不下他的师兄秋薄,放不下小神医月卿,更放不下他最爱的人季凉。
许安桐试图想让他变成一个合格的帝王,试图帮他斩断亲情、友情、爱情,最后他失败了。
哪怕这样,许安桐还是想把这江山送给自己最爱的弟弟。
可许安归不这么想。
他也想要东陵国祚绵长悠久,可他不想牺牲他身边任何一个人去换东陵国祚。
他一直在努力维护他身边所有他爱的人。
许安桐的死,对于他来说,是最不能接受的。
所以他不能接受许安桐用死换来的皇位。
其实许安归是了解许安桐的,所以最后在那种情况下,他还是要去找许安桐谈一谈。因为他从始至终都相信自己的兄长不会杀他,也不会害他。
对于我来说,书里的每一个人都很有魅力。
我自己比较喜欢许景挚那样洒脱,睿智,心狠手辣,天下唯我独尊,敢爱敢恨的人。
那为什么不把女主安排给许景挚,而是安排给一个最后归隐山林的皇子?
许安归毫无怨言地在东陵边境守了八年,身上体无完肤。
又为了保护身边所有爱的人回到许都,他有智谋。
他也想替军门翻案,他见到女主,认出她的时候就想跟她永远在一起。
他有勇有谋,心中有大爱,大义,有小爱,有小义。
用现在的话说,许安归这人一生都活得正气凌然。
最后他还为了避免后世皇位之争,让自己的孩子跟女主姓北寰。
北寰,北还。
他心中还是希望自己无法完成的事,他的儿子女儿能替他完成。
许安归与季凉两个人的立足点是传承。
总有一些什么东西,是需要传承下来,让孩子继承的。
所以后来他们从北境战场回来,就隐居了。
哪怕强大如他们这样,聪明如他们这样的人,在现实面前依然有遗憾,依然也会力不从心。
这本书里,其实每个人的愿望都没有实现。
许安泽没有当上皇帝,何宣没有让自己的亲弟弟当上皇帝。
许安桐没有留住清雅,也没有让许安归顺从他的意思当了当皇帝。
许景挚此生都没有得到过爱情,他的爱只能葬在那个无人知晓的洛园。他其实没想当皇帝,但他为了他的挚爱必须去当皇帝。
郭怀禀两个女儿,郭若雪死在宫里,死在了权谋与权欲之下。郭若水看似好像逃出去了,其实她根本飞不出去。
许安归与季凉想要边关再无战事,收复全部中土,可他们也没做到。
所有的人都有遗憾。
就跟我们生活一样,不可能事事都顺心。
有遗憾,才是人生,书里的人被注入灵魂。
写一本书的时候,总有什么信念、什么理想、什么观念是需要我们这些执笔者去传达的。
而我这本书的立意早就写过了——
总有那么一群人因为大义把自己的国家保护的很好。
这里面需要许安归与许安桐这样默默牺牲的人,也需要有许景挚还有许景乾登上皇位执掌天下的人。
这样才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帝国所有人为之奋斗的姿态。
这书里的其他配角,我最喜欢临允。
他是帝师,是所有皇帝的老师。
我也希望他是天下人的老师。
他就像是一个风向标,只要他在,所有人都不会迷失方向。
这就是我说,为什么聪明如何宣那样的人,最后没办法出将入相。
因为有临允在,才能体现出何宣这个人私心重的缺点。
而成大事者,心中必须装的是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