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地,扶苏用佩戴银镯的左手,抓住中央尖柱以借力向前漂移。
突然,一颗发蓝光的球体,从尖头闪现出来,然后就兀然在空气中缓缓自旋!
其实,当时扶苏用佩戴白虎盾的左手激发出了亮蓝色的球体,心里就很纳闷。
“整支长舰是没有动力的,”大秦太子分析道,“但是尖柱能够在空气中投射出发光蓝球,说明像那即时通讯的秦镜和勾玉一样,这中央立柱自带一个小型的能量源。”
不管如何,当这蓝色光球第一被扶苏一手激发出来,一行人便停在原地,仔细观察。
见这颗蓝色光球的表面,布满了海洋、岛屿和山峦起伏的大陆;后者上方,还漂浮着成片的云朵。
当时的中原人对于“海岸线”没有概念,但对于神州大地的山川形势,却是了然在胸。
在场的秦王、太子和一众工匠齐刷刷地看出来:蓝色光球表面最大的一块大陆,其最东面的区域,正是华夏九州的地貌。
黄河、长江,昆仑、太行,全都“具体而微”地尽收眼底。
许多年后,三世皇帝回忆起自己十几岁时第一次进入长舰背部时的所见,并且意识到中央尖柱所投射出来的那颗蓝光圆球,必定代表了希腊人所推测的、被我们踩在脚下的“地球”。
而且,那颗地球并非静止:长时间地仔细地观察就能看到,白云在飘荡,大洋在流动,山脉的影子在转移。
不仅山脉有影子,蓝色圆球有一半的表面积,都被一层淡淡的阴影所覆盖,但依然能看清表面特征。
考虑到众人进入长舰内部执行任务的时刻是在当天的上午,那么当时没有被阴影覆盖的神州大地,很有可能对应了白天的时刻;反之,覆盖了半个圆球的阴影,其实就代表了此时正处在黑夜的地球表面。
地球的实时投影,并不是扁圆舱室的中央立柱所能呈现的一切。
太子用戴银镯的左手按住柱尖,用意念尝试多次,然后就发现自己能将整个图景拉远:
蓝色光球变小了,显示出它附近更多的小球——
有皓白色的,有暗金色的,有火红色的,有纯蓝色的,还有本身就是五彩斑斓的。
继续拉远,当上面这些小球基本看不见时,便显现出了一团耀眼的大火球。
将图景继续拉出,当上述火球缩小成一颗亮点的时候,便能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其他亮点。
最终,恒河沙数般的亮点组成了一片发光的漩涡,其中还夹杂着雾蒙蒙的尘埃。
这,就是躺在舱室顶壁的始皇帝永恒注视的风景。
……
离开扁圆舱室,沿着管状通道下行,进入蚂蚱形长舰胸部的中下部位;
在这里,可见成排的长方箱子,水晶为盖,大可纳牛,而内壁上厚厚一层血污。
“这些是‘斗虫’的再生舱,每台装下一头,”父亲对儿子这样说。
扶苏并不知何为斗虫,但它们肯定不是大小飞船的驾驶者。
无论长舰头部的船桥还是战乘、兵乘沾满粘液的座舱,都容不下较大尺寸的生物,不管这些远古异兽是何等畸形……
……
虽然各个舱室有着独立的能源储备,这些星舰都是用“无竭轮”推进的。
对于车舆大小的战乘,动力源是尾部的一只“单圆锥”,锥底连接喷嘴。
对于屋舍大小的兵乘,驱动器是一只小型的“双圆锥”——即一对底面相连的对称圆锥——位于大甲虫的头部。
对于体型庞大的长舰来说,能量源有二,分别是蚱蜢中部的若干中型双圆锥,以及船尾的四台大型圆锥。
后者的底径达四十步,后接可以罩住任何咸阳任何殿宇的喇叭形硕大喷嘴。
操作员将玉枝插入锥顶的手指状空槽、依照开锁的方式用力右旋,前三类无竭轮都可启动,旋转不竭;
而开动那数十槽孔的殿顶似的大型圆锥,则是艰如移山。
船已起锚,却难转舵。
一如扶苏扩散圆球母船的瞳孔门所感受到的,凡人手握玉枝插入中小型无竭轮的锥顶凹槽,满头大汗地用尽全力,可将后者推动起来,达到与所用力道相对应的一定转速;
可若要控制旋转的快慢,则感力不从心。
胡蜂形战乘的单锥无竭轮旋转时,空气或火焰会喷出尾部,产生升力和推力,但控制系统、武器系统都无反应。
至于推进方式不同的甲壳虫形状兵乘,其小型双锥无竭轮会在高速转动中发红发热,但大甲虫四足底面的喷口却无动于衷。
所有这些永动机都缺少一个关键组件:“天珠”,本应插入锥顶凹槽,在飞轮和船体之间传递能量和信号。
而母船里所有的长舰,长舰中所有的载具,正是因为其无竭轮上全都少了“天珠”这个关键部件,
所以现在没有主动力,只能静静地趴窝在三里直径的大圆球形母船里,而不是翱翔在浩瀚的星河之间。
战乘的尾部喷嘴连接在单锥无竭轮上,可以直接将产生的能量从喇叭形喷嘴喷出来,而控制系统、武器系统则因缺少天珠而无反应。
至于甲壳虫形状的兵乘,其头部的双锥无竭轮旋转时,就完全无法将能量传递给甲壳虫四足底面上的喷口了。
带着儿子进到大圆球母船内部的始皇帝,依旧激动万分。
“即便,”嬴政语气豪迈道,“各类型无竭轮无法驱动天外载具,但大秦只需要利用无竭轮转动时产生的动能和热能,就能够日行万里,超越时代!”
“然后,”秦始皇帝呼吸显然急促起来,“再配上豫大之业的强劲兵器,咱们嬴家就能传祚万世、一直赢下去了!
在随后的岁月里,这些人间所无的庞然之物,被廉价劳力从大圆球母船吊出,陈列于阿房宫地下的九层地宫之中:
“豫大之业”之外的另一项秘密工程, “丰亨之业”,就在此进行。
由大工师司马钧总领的十二支工艺团队,囊括了神州各地的顶级匠师,各自负责一个机型。
十二团队轮流用能够操控金属的玉枝,伸入星际合金铸成的锥顶空槽,然后凭意念、直觉和灵感,探究、雕琢出可由人控的机械接口,以代替天珠的控制功能。
灵枝不在手时,设计师们就打磨系统下游的曲轴齿轮、拉杆闸柄。
而舰桥和座舱里的勾玉、秦镜则立即投入使用,从时空上缩短了帝国的军政指挥链。